双湖县境内的草原与湖泊。
●此次禁止非法穿越的是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即藏西北地区,分布在那曲和阿里地区的7个县, 并非概念上所说的整个羌塘草原。
●由于保护区面积大、地势平坦,容易发生非法穿越、采矿等行为,对羌塘保护区生态环境、动物迁徙等造成负面影响。
5日,西藏自治区林业厅发布公告称,严禁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组织或进行非法穿越活动,严禁通过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向新疆阿尔金山、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非法穿越活动,对涉及自然保护区的违法违规行为将依法严肃查处。
多措并举、源头制止,保证禁令严格执行
“羌塘保护区的生态地位极为重要,生态价值极为珍贵,在保障国家淡水资源安全、保护高原生物多样性、维护气候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此外,与南极、北极同属地球三大冰原的、陆地上最大的冰原普若岗日就在羌塘自然保护区内。”西藏自治区林业厅副厅长宗嘎称,羌塘保护区也是生态脆弱性、敏感性的典型代表,一旦破坏,极易引起大面积草场退化或造成大面积土地沙化,将会对我国乃至北半球的生态安全构成威胁。
宗嘎介绍,由于保护区面积大、地势较为平缓,周围便道四通八达,其中与新疆、青海接壤的无人区域就有30多条通往保护区核心区的便道,给保护区的管理带来难度。而且,有时一次非法穿越的探险行为可能会有好几个车队,这些人随意前往核心区,会对保护区生态构成极大威胁。除此之外,非法建筑、采矿等也屡禁不止,给监管保护带来很大挑战,更严厉的管控迫在眉睫。因此,依据相关规定,西藏林业厅发布了此次禁令。
据悉,此次禁止非法穿越的是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即藏西北地区,分布在那曲、阿里地区的安多、尼玛、双湖和改则、革吉、噶尔、日土7个县, 并非概念上所说的整个羌塘草原。
据悉,公告内容将通过讲解、张贴海报等形式,让广大农牧民了解。同时,西藏旅游发展委员会协助,让全区300多家旅行社(旅游公司)了解公告具体内容。“我们要求73个管护站因地制宜采取措施,比如张贴海报、设置关卡,旅游旺季时增加巡逻次数等,从源头上制止非法穿越行为,保证禁令的落实。”宗嘎说,若有人不听劝阻,坚持穿越无人区、硬闯等,将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旅游探险、盗猎采矿屡禁不止,保护工作受挑战
“人为打扰对该区域生态环境、动物的栖息和迁徙等方面,都会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宗嘎说,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影响,羌塘干化、沙化、荒漠化的趋势日趋严重;再加上旅游探险活动日趋频繁,非法盗猎、采金、采矿等现象屡禁不止。
比如,2011年以来,每年夏季到金丝野牦牛重要栖息地参观的车辆剧增。
此外,2014年,西藏自治区林业厅组织的科考队在羌塘保护区核心区内遇到从新疆进入的约30人的“淘金队伍”,现场发现1台挖掘机、3台装载机、5辆大型运输车、3台皮卡车、2台晒金设备及180多桶大桶汽柴油和各种汽车零部件。科考队在保护区核心区域还发现好几处长达十几公里的盗采沟,使本来水草丰盈的湿地遭到严重破坏。
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扎起移动管护“篱笆”
近年来,西藏不断完善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机制。2015年起,西藏自治区专门安排3亿元经费,建设73个管理站,平均每个管理站配备10名专业管护员;组建73支管护队伍,聘用780名农牧民专业管护员,开展日常巡逻、管护、检查,在羌塘草原扎起一道移动的“篱笆”。
据悉,羌塘保护区成立以来,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管理,目前区域内高寒荒漠、湿地等典型生态系统基本保持了稳定,植被盖度在不断增长,对有效遏制草场退化、土地沙化趋势,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藏羚羊种群由1993年的5万只增加到目前的15万只以上,野牦牛由7000头增加到1万多头,藏野驴由3万多头增加到9万多头,雪豹、盘羊、岩羊、黑颈鹤等野生动物恢复性增长明显,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
如今,在羌塘草原上,时常可以看到几十上百头的野牦牛悠闲地吃草,或者成群的藏羚羊跑过荒漠,掠起漫天的尘土……
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档案(延伸阅读)
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立于2000年,总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是我国平均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羌塘保护区分布在西藏那曲和阿里地区双湖、尼玛、改则等7个县,以独特的地理、海拔、水文、气候条件等,形成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高寒生物多样性,被誉为“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这里生活着青藏高原独有的濒危野生动物,其中,藏野驴、藏羚羊、野牦牛被称为羌塘的“三大家族”。
同时,其作为我国25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是藏西北羌塘高原荒漠生态功能区的主体,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