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绍明
8月的苏丹炎热而干燥,气温已经飙升到40℃以上,空气中弥漫着沙土被烈日灼烧后散发的干燥气息,一阵大风吹过,路面的黄沙被扬上天空,整个天空灰蒙蒙的一片。
这是苏丹全年大多数时候的真实写照,比重庆还热的夏天让人直呼受不了。但在这片条件艰苦的土地上,一群重庆人坚守在此,加班加点地为当地修路筑桥,他们是重庆外建集团苏丹公司的员工,聂绍明就是其中的一员。
好奇让他踏上神秘大陆
2016年8月26日凌晨2点过,记者乘坐的飞机经过长途飞行降落在苏丹喀土穆国际机场,尽管对于苏丹炎热的气候已经有所耳闻,但凌晨时分迎面扑来的热浪,还是让记者有些许的意外——常年这么热的天气,怎么过得出来?
一身黑色T恤牛仔短裤,聂绍明和同事们站在机场的出口,静静等待着记者的到来,炎热的气候、时常出现的沙尘暴以及不算稳定的国内局势,对聂绍明来说早已经是家常便饭。
1975年,聂绍明出生在重庆市渝北区一个农村家庭,1999年,重庆交通大学路桥建筑管理专业毕业的聂绍明进入重庆外建集团工作。“想买房,想多赚钱。”说起自己当年选择前往非洲的想法,他坦言当初的确只是为了让生活更好。
同年10月,聂绍明被公司安排前往苏丹工作。聂绍明介绍,出发前自己对于苏丹的印象停留在“热”上面,虽然能够预料到工作环境的艰苦,但年轻的他觉得自己能够承受高强度的工作环境,加上对苏丹这块神秘土地的好奇,他登上了前往苏丹的航班。
沙尘暴突袭白昼如黑夜
当时,苏丹公司刚刚建立2年,各项设施、设备及人员并不完善,加上相对匮乏的资金环境,初到苏丹的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是乌拜依德-霍威的道路建设。”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十多年,但聂绍明仍然清晰地记得当时自己作为一名土工实验员工作的场景。“项目一共才30个中国人,很多相关的知识只能自学。”
聂绍明说,但比起需要自学的专业知识,更大的挑战来自于随时可能面对的沙尘暴天气。由于靠近撒哈拉沙漠,当地每年夏天都会遭遇多次沙尘暴的袭击,铺天盖地的沙尘暴形成一堵呈高墙状的沙尘壁,其高度达到数百米。
“印象最深刻的,是2013年那次沙尘暴天气。”聂绍明介绍,2013年6月,正在修建185项目的他们遇到强沙尘暴的袭击,突然出现的沙尘暴如一堵墙向营地压来,强烈的风沙让白天如同黑夜,黄豆大小的沙粒猛烈敲打在工人们所躲藏的集装箱上,5米之外看不见任何东西。
聂绍明说,所有工人都用口罩和洗脸帕等物遮挡在脸上,蜷缩在集装箱内。等沙尘暴过境后,整个集装箱被细沙掩埋,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细沙……
枪林弹雨中建交通要道
“工作这么多年,最为惊险的当属迪贝巴特-富拉道路修建项目。”聂绍明拿出一沓厚厚的材料,上面记载了在该项目中遇到的各类突发情况以及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交战对施工的影响。
聂绍明回忆,2013年5月15日,项目一处营地遭到反政府武装抢劫,一枚火箭弹击中藏有4名中国人的集装箱,万幸的是炮弹先击穿了集装箱钢管再击中集装箱,才没有对中国工人造成重大伤害。
而最惊险的一次,当属2013年5月25日的大撤离。当天聂绍明得知反政府武装与政府军交战激烈,且26日反政府武装将会路过项目营地,局势相当危险。
“我立刻下达撤离指令,所有人全部撤回到相对安全的乌拜依德,后来又撤到首都喀土穆。”聂绍明说,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反政府武装驾驶的皮卡车距离最近的营地不过50公里,为了不给反政府武装留下可以抢夺的资源,撤离前他们还将营地内汽油全部倾倒,并带走了所有的设备。
身处异乡牵挂重庆发展
“都说喝了尼罗河的水,会再回来;但我却是喝了嘉陵江的水,心中总想着重庆。”聂绍明说,虽18年身在异国,对苏丹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但他思念和牵挂的还是故乡重庆。
聂绍明说,自己的根在重庆。家人的支持,是他在苏丹坚持下去的动力。
“如今苏丹公司在当地已经打出名气,苏丹国家公路局办公大楼、苏丹总统府等著名的项目都由我们承建。”聂绍明介绍,下一步他准备开拓埃及、埃塞俄比亚以及乍得等国家市场。
聂绍明还有一个大胆的想法,他希望能够把重庆的轻轨技术引入苏丹,让当地人出行更加便捷。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