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所 张本波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在14日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说:“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4年来,是政策沟通不断深化的4年。
“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沿线各国实现互利共赢的根本前提。目前,在“一带一路”政策沟通方面,中国和沿线国家都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必要在总结部分国家合作经验的基础上,健全长效化政策沟通机制和全方位政策沟通平台。
尊重政策沟通主体的多元化需求
在14日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习近平主席说,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制度体制、政策法规、文化认同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如从人文发展指数来看,65个沿线国家有20个属于极高发展水平,23个属于高发展水平,19个属于中等发展水平,3个属于低发展水平;从市场化程度来看,有30%左右的国家未计入WTO,对市场规则的理解并不一致;从文化特征来看,涵盖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等多个宗教文化。发展环境的不同,不仅决定了各国发展目标的差异,也对发展方式的选择有很大影响。习主席强调,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经验,但不会干涉他国内政,不会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更不会强加于人。政策沟通的目标就是促成沿线国家形成趋向基本一致的战略、决策、政策和规则。
重视政策沟通内容的全域性
政策沟通的最终目标是推动区域合作和发展,达成这一目标,需要将沟通交流贯穿在寻求共识、消除分歧、化解问题、谋求发展的全过程中。
首先,政策沟通是一个达成理念共识的过程,即通过沟通,建立互信,在合作共赢目标下,共同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以目标协调、政策沟通为主要途径,不刻意追求一致性,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
其次,政策沟通是一个促进制度包容的过程,即通过沟通,求同存异,在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选择基础上,相互借鉴,促进沿线国家制度体制的共同进步和完善,为区域合作打造稳固而友好的社会基础。
第三,政策沟通是一个实现战略对接的过程,即通过沟通,推动沿线各国重大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相融合,推动各国之间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潜力,逐步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布局。
第四,政策沟通是一个为经济融合提供务实支持的过程,即通过沟通,共同制定区域合作规划、政策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突出问题,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和法律支持。
促进政策沟通参与方的广泛性
“一带一路”政策沟通具有多主体和多层次的特征。首先,从参与主体来看,政府是宏观政策沟通的主导者,同时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在政策沟通中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次,从沟通层次来看,国际间的政策沟通既包括国家之间的双边沟通和多边沟通,还包括经济体之间的内部协调和外部交流、部门和地区层面的国际交流、以及非政府层面的社会交流等多个层次。
此外,还应同步关注国内地区和部门之间的协调。在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中,西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沿海和港澳台地区以及内陆地区都明确了各自的发展定位、合作目标和合作重点,但还应该积极建立跨地域、跨部门的协调机构,统筹建立海外利益保护机制。加强完善国内沟通协调将是完善“一带一路”政策沟通的关键内容。
健全“一带一路”政策沟通长效机制
除了目前的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不同合作主体之间为实现有效政策沟通和协调,还将尽快建立具有“一带一路”示范效应的常规性政策沟通平台,形成政策沟通的长效机制。
理顺沟通方式。以政府高层互访为引领,以政府间战略沟通为支撑,以地方和部门间政策协调为助力,以企业、社会组织等项目合作为载体,建立多层次、多主体的沟通渠道。
明确沟通内容。阐释理念,寻求双边、多边合作共识;推动签署区域合作协议;制定合作战略和规划;协调实施方案和行动路径;为项目合作提供政策和法律支持。
整合相关平台。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得到100多个国际组织响应;与50多个国家签署合作协议;同2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在沿线20多个国家建立56个经贸合作区。这些多边合作机制、沿线各国区域和次区域相关平台,都提供了很好的政策沟通实践经验。在借鉴吸收现有经验的基础上,未来“一带一路”建设将会整合健全现有政策沟通平台,并逐步推广成为沿线国家常规性的沟通交流渠道,让沿线国家和地区更有效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我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将建设和谐共存的大家庭。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建成繁荣之路、建成开放之路、建成创新之路、建成文明之路,造福世界,造福人民!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