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长三角地区社会变迁调查”6日“出炉”。 陈静 摄
中新网上海6月6日电 (记者 陈静)在结婚、生育、代际关系等方面传统与自主并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背离;生活方式趋于多元;“经济”“子女教育”和“住房”成为三大压力……这是当下上海地区“80后”的生存现状。
“复旦大学长三角地区社会变迁调查”6日“出炉”。这份历时8年的调查,入户访问近1200户上海地区“80后”家庭;聚焦“80后”的经济禀赋、家庭生活和生活方式,通过截面数据与长趋势跟踪数据的对比分析,深刻描绘“80后”的生存状况、生命轨迹,并记录中国社会变迁。
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彭希哲当日告诉记者,“复旦大学长三角社会变迁调查”是首次针对特定人群的大型、全方位长期跟踪性调查。这一调查对于剖析和解读中国社会在产业(后)工业化、生活城市化、经济全球化、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的全方位变迁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复旦大学目前投资最大、历时最长、学术价值最高的社会科学研究工程之一。
据悉,1980年至1989年出生的一代人,被简称为“80后”。调查显示,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80后”传统与自主并重、压力与韧性兼具,在社会变迁和代际夹层中展现出日渐多元的态度、行为与未来愿景。
学者介绍“80后”经济禀赋方面的特点。 陈静 摄
据调查, 2012年至2016年间,上海“80后”的个人年收入呈较稳定的相对快速增长,且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较快。其总体收入涨幅均高于同期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和上海CPI增幅。但是,调查显示,“经济”“子女教育”和“住房”仍是“80后”面临的三大压力。
根据调查,上海“80后”在结婚、生育、代际关系等方面呈现出传统与自主并重的新时代特征。一方面,“80后”的婚前同居率上升至四成;30岁至34岁调查人群中,19.2%的男性和12.5%的女性从未结婚;同时,婚姻中,学历“男强女弱”的现象已发生根本性改变,妻子受教育年限与丈夫相当或更高的婚姻已占83%。另一方面,“男长女幼”“门当户对”的婚姻依然是主流。近一半“80后”的配偶是通过长辈亲戚或父母介绍认识。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背离也是“80后”的一个行为特征,随着中国的生育政策逐步放松,上海“80后”的理想子女数由2012年的1.58上升至2016年的1.7,但二胎生育意愿依然薄弱。据统计,仅有13.1%的被访者愿意生二孩,不愿意生二胎的前三个理由分别是:养孩子太贵、房子不够大和时间不够。据调查,仅有20%的“80后”希望与父母同住,但受到现实条件的约束,现实中约三分之二的“80后”与父母同住。
“80后”的生活方式亦趋于多元。据调查,“80后”受访者中有70%以上的人认为自己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约三分之一的人出现了不健康的行为,分别是睡眠不足、三餐不规律、不健康饮食、喝酒和吸烟,其中睡眠不足最突出,占4成以上。
此外,“80后”的受教育水平及收入水平与其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呈正相关关系,“80后”的房产持有量也与其父母的持有量具有相关性。
当日,在由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数据中心联合主办的发布会上,复旦大学方面宣布,将进一步把调查范围扩大到“90后”,启动“90后”相关调查。(完)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