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6日电 (记者 阮煜琳)“政府要勇于揭示自己存在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北京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要把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分解到各部门,限时按项逐条推进严肃整改,审计署要对整改结果进行跟踪督查。
2016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结果日前向社会公布。审计署重点审计了中央财政管理和决算草案、部门预算执行、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扶贫等重点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以及部分金融机构和中央企业,共审计7900多个单位。
从审计情况看,中央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中央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预算的100.02%,保障了发展需要。从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情况看,审计73个部门及其332家所属单位,抽查财政拨款预算2517.61亿元人民币。审计结果表明,这些部门2016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预算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和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明显提高,但个别部门和一些所属单位预算管理还不严格、部分事项处理还不够规范。
业内人士表示,反映和揭示问题仅是审计的一个方面,推动完善制度、促进问题解决才是审计的最终目的。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下一步,要针对审计查出的政策不落实、资金使用不规范等问题,限时按项逐条推进整改,并要以整改为契机加快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和营改增等改革措施落地,抓紧落实化解过剩产能、脱贫攻坚、生态环保等方面的政策和项目。强化“三公”经费和扶贫、医保等民生领域资金管理,加强重点领域监管和风险防控,严防公共资金“跑偏”或沉淀。
同时,构建长效机制,有效遏制屡审屡犯现象,坚决杜绝整改造假。加大督查力度,对整改不力和不作为、乱作为的要严肃问责。
李克强说:“这次审计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可以说是每年‘屡审屡犯’的‘顽症’。所以我们不光要对这些问题坚决整改,更要认真研究,建立一个‘长效机制’。”
违规转移套取资金、非法用地、违规收费……近年来的审计发现,一些老问题仍然存在,甚至形成“屡审屡犯”的顽症。
“屡查屡犯现象之所以难以根除,除了改革尚在推进过程中等客观原因外,与一些部门和单位整改工作停留在表面,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治根较少,对审计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具体建议重视不够等原因有着直接关系”,审计署审计科研所所长姜江华6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加上问责追责不到位,导致一些问题屡查屡犯,没有根治。
从多年来的审计结果看,对审计发现的违规事件的处理如果仅是责令改正、收缴、退回、罚款等手段,威慑力显然不够。对一些违纪违规问题缺乏处理处罚手段,导致违纪违规行为渐成习惯,乃至“屡审屡犯”。
业内人士建议,根治“屡审屡犯”的审计顽疾,要治标治本,从制度上入手,加大对审计决定落实整改的处理力度,对不落实审计决定、不整改问题的用法律来制约,把“权力”放在“阳光”下,置于监督中。
“审计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并且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姜江华说,应加大对整改不到位的相关单位及领导追责问责力度。同时,建立研究落实审计建议的工作机制。对审计机关提出的审计建议,由各级政府责成财政、发展改革等部门深入研究,从推进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和制度等方面提出对策,真正起到治标也治本的效果。(完)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