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阳7月7日电题:探访贵州“古籍医院”:揭秘拯救古籍全过程
记者刘鹏 李婧
在贵州省图书馆的六楼,有一个布置成古色古香的房间是该图书馆的古籍阅览室,与其他人气旺的阅览室不同的是,这里只有零星几个人在安静阅读。古籍阅览室的对面,还有一个小房间,门口一旁的墙面上悬挂着一块“贵州省古籍保护中心”的牌子。房间里,王晓红正埋首于故纸堆中。
“‘修书’是我们的全部工作。”王晓红正是贵州省古籍保护中心的一名古籍修复师。长期的修复破损古籍的工作,王晓红同其他两位修复师被大家形象地称为古籍“医生”,贵州省古籍保护中心则被称为“古籍医院”。
王晓红正在修复古籍 贺俊怡 摄
记者日前走进“古籍医院”,一探“医生”们拯救古籍的全过程。
在中国文化遗产中,古籍是不可替代的、最重要的一份文化遗产。“通过古籍,我们可以了解古人的历史,文明。通过古籍,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文明传承下去。”王晓红介绍,贵州省古籍保护中心,收藏古籍约有25万册,然而在漫漫历史长河的不断冲刷中,很多古籍早已千疮百孔,伤痕累累。
古籍修复,就是对破损的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进行修补、整理装订、恢复原貌的一系列工作,它需要具备专门的技巧和特殊的技艺,是一门既费心又耗时的“拯救艺术”。
王晓红介绍,修复一本古籍需要近30道工序。包括:从书库取书登记、制定修复方案、拆线、配纸、调浆糊、补洞、托表、隐补、喷水压平、压实、齐栏、装书皮、填写修复档案等。
王晓红说话轻言细语,由于修复工序繁多,介绍起来担心记者难以理解,她小心地拿出一页破出几十个洞眼的古籍,平整地轻放在案台上,并示意记者坐在她的旁边。
“这是被虫子蛀坏的,需要补洞。”准备好合适的补纸和调好的浆糊,王晓红一手用毛笔在古籍的破洞处涂上浆糊,另一只手迅速地将补纸粘上,然后慢慢地把多出的裁出,并抚平与虫眼处吻合。
“薄厚、纹理、工艺越接近越好。”王晓红说,修书要做到“修旧如旧”,所以对补纸这一工序要求极为严苛,要最大程度地还原古籍原始的面貌,补纸后的古籍书页,除非文字已缺失,一般不容易看出修复痕迹。
“90”后修复师展示修复好的古籍 贺俊怡 摄
补纸,在修复古籍的众多工序中是一项比较重要的环节,而最难、最需耐心的一项是齐栏。王晓红说,齐栏就是把修复好的古籍,一页一页将书口栏线对齐,也是修复古籍最后的几个步骤。“因有些古籍纸张柔软,齐栏这道工序难而又漫长。”
古籍里有大量灰尘、寄生虫、霉菌,加上长期的伏案工作姿势,过敏、腰颈酸疼成了修复师们的职业病。
正因如此,专业古籍修复人才不是很多,56岁的王晓红已在“古籍医院”干了27年。期间,陆陆续续续也有一些人参与其中,但枯燥乏味的工作,让很多人都没有坚持下来。“喜欢安静”是王晓红“坚守”的原因,据不完全统计,27年的古籍“医生”生涯中,王晓红修复了5000余册古籍文献。
让王晓红欣慰的是,近年来,国家对古籍修复和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并出台了相关古籍保护的意见和措施,同时也加大了对专业古籍修复人才的培育工作。
记者了解到,目前与王晓红一同共事的另外两位古籍修复师,皆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90”后。而令王晓红更为欣慰的是,贵州省古籍保护中心正在运用“数字化”对古籍资源进行整理保护。(完)
- 中石油天然气输气管道燃爆事故已造成8人死亡
- 【治国理政新实践•浙江篇】看江南,风景旧曾谙
- 贵州雷山县遭受大暴雨袭击 大桥被冲断
- 【砥砺奋进的五年•聚焦大数据】2017数博会“数据的价值与网络多元化构建”分论坛举行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