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荣耀累计注册用户超2亿,21岁的大学生李洁希是其中之一。
去年11月,李洁希被朋友介绍“入坑”王者荣耀游戏。半年多过去了,如今他的排位是“永恒钻石”。有一个研究王者荣耀的学者曾形容,对于初级玩家来说,和想象中“永恒钻石”的距离不亚于“人类登上月球的跨度”。
李洁希不是“人民币玩家”,至今他在王者荣耀里充值也只花了50元上下,平均每天玩一两个小时。在这里,他花费的是时间,依赖的是自己的双手。
1996年出生的李洁希10岁开始玩游戏,是当之无愧的资深游戏玩家,水平一直不错。因为王者荣耀和之前他玩的另一款游戏英雄联盟类似,有相似的地图,也是双方搏斗以团战的形式攻取胜利,使得他“入坑”第一天就迅速上手,前10局游戏全赢,往后一直战绩斐然,现在胜率55%。
王者荣耀也不是“人民币游戏”,这也是李洁希喜欢这款游戏的原因之一,没有“土豪”砸钱碾压普通玩家,是以实力说话的相对公平的对抗游戏。每一个角色的战斗力侧重不同,但没有任何一个角色存在对所有其他角色的绝对优势,玩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角色或凭借运气抽取角色。另外,相比较国外游戏里常常出现以西方文化为主的牧师和骑士,他更喜欢王者荣耀里的刘邦和韩信。
更重要的是,他真的在这里体验到了不能言说的“王者的荣誉感”。比如角色武则天,一是出现几率很小,二是觉得自己能够穿越历史“体验一把武则天打团战是很荣耀的事情”。
虽然不是“人民币游戏”,但王者荣耀并不少赚钱。玩家可以花钱购买点券,并用点券换取皮肤、铭文等提高角色战力的装备,很多玩家为了一个角色不惜一次又一次花钱获得抽取角色的机会,也会为了酷炫的效果购买皮肤,支付方式是便捷的微信支付。
“游戏的感觉很不错”,李洁希毫不掩饰地肯定王者荣耀作为一款游戏在设计方面的优异。他认为,和上一款现象级游戏英雄联盟相比,王者荣耀是“徒弟超过师傅”,画面设计更精美,关键是节奏更快,打开手机十几分钟就能玩一把,非常容易利用碎片时间。
最多一天,李洁希玩了8小时的王者荣耀,系统都发提示提醒他该下线了。那天他在家,上午他原本是打算看一部电影,可电影剧情索然无味,他顺手拿出手机开始玩王者荣耀,一局又一局。赢了想再赢,输了憋着一口气不相信下一局还会输。
这半年多时间,李洁希卸载过两次王者荣耀,可朋友一召唤,他又重新安装了。毕竟,王者荣耀的账号和微信、QQ链接,哪个朋友实时在线就可召唤他玩一把,不在线也可以随机招人玩一把。况且身边的朋友都在玩这个,10个人的团战像斗地主、打篮球一样,“是一件大家可以一起做的事”。
“如果在游戏里英雄救一个在危难中的女生,不亚于一顿烛光晚餐或送她一束玫瑰,”李洁希有点腼腆地说。家里人有时候会说他,“怎么总在玩这一个游戏?”可父母也拿他没办法。李洁希分析,以前PC端的游戏家长还能断网、扔电脑,可王者荣耀的载体是手机,手机是通讯工具,家长总不能没收吧?
李洁希承认自己“有一点”沉迷这款游戏了,但觉得还是能自己把控住自己的。他惊异的是一些新闻里报道不少中小学生沉迷玩游戏,甚至出现了一些极端的案例。这让他觉得“太可怕了,有那么多人荒废青春在这里”。
这种状况全社会都在关注,为此,腾讯推出被誉为“史上最严”的防沉迷措施:12周岁以下玩家每天只能玩1小时,后续还将实行晚上9点后禁止登录;绑定硬件设备一键禁玩;强化实名认证体系。此外,腾讯之前还部署了2套未成年健康上网保护体系,即“成长守护平台”和“健康系统”。
针对腾讯出的一系列反沉迷举措,李洁希觉得此举“非常对”。他还记得很早以前一则关于英雄联盟的报道。那篇报道说,2012年,仅国内玩家投入在英雄联盟的时间已经超过了60亿小时,60亿小时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整个人类约70万年的进化史,人类可以从石器时代发展到今天的文明水平。
不过,李洁希也很反感一些人把游戏看作洪水猛兽,就像家长们一听是“游戏”就无限抗拒。如果未来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不会严禁拒绝孩子玩游戏,他的方式是陪孩子一起玩1个小时,然后一起被“防沉迷系统”强制下线。
“80后”认识了游戏之美,“90后”在游戏中长大,“00后”认为游戏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李洁希一直相信,爱玩游戏是人的天性,人也会被游戏改变。在游戏中选用不同角色会让自己更勇敢、更有智慧、更加敏捷,“生活中平凡的人可以在游戏里很潇洒地生活,也可以很勇敢地去冲锋陷阵”。
李洁希说:“游戏是我人生的一种体验。”如今,北京孩子李洁希在王者峡谷里的时间,比在颐和园和篮球场的时间都多。未来,自己也许会玩腻了游戏,也许会被新的游戏吸引,但永远不会忘记游戏带给他的快乐。
- “王者荣耀”还是“王者农药”:健康游戏不止于防沉迷
- 人民日报发文批评王者荣耀 腾讯市值一天蒸发1300亿港元
- 小学生吐槽王者荣耀限时措施:上网随便找个身份证就能认证
- 暑期孩子沉迷手游 网游陷阱谁来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