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国内综合 正文
给清华正名:未借魏祥炒作 公开信是给社会交代
2017年07月13日 08:31:59 来源:中国青年报

甘肃考生魏祥。

  一些好学校为了吸引更优秀生源,也一改高高在上的姿态,积极推进学校的宣传与公众认知,这其中难免运用一些传播技巧,遭遇各方评说难免,但没有依据的随便恶意猜测,却不应该。

  中央电视台对沸沸扬扬的甘肃考生魏祥与清华的调查报道,客观上给清华正了名:公开信是考生发出的,清华并没有借此炒作。这个结果可能让一些人失望了。

  日前,甘肃残疾考生魏祥在一个微信公众号上公开致信清华大学,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并提出要求,因为无法自理,需要母亲的照顾,希望学校能解决一个容身之所。清华随即快速公开回信,在承诺解决其基本生活困难的同时,表达了校领导与校友在看到这份信后的重视与关心,在阐释清华精神的同时,勉励魏祥: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

  正当大家为这一事件感动时,质疑之声迅速传播,指责清华大学公开回信,借此营销。这里面不仅有各种自媒体人,也有一些媒体的大号。比如,有文章称:我不太喜欢清华大学招生办给给魏祥公开回信,不喜欢那种挥之不去的营销味道。更有文章明确说:清华大学招办的回信,还有妥妥的品牌营销效果。更有人质疑是清华润色来信,并怂恿魏祥发布了这封信,甚至上纲上线到清华侵犯了残疾学生的隐私。

  清华为什么要公开回信?清华招办主任刘震在央视记者采访中回答:因为有(考生)那份公开信。道理其实很浅显,既然是公开致清华的信,清华偷偷摸摸回复会怎样?估计会被更多的人批评,甚至激烈批判。在这种情况下,清华只能公开回应,也必须公开回应,这不仅是对魏祥一个人,而是给社会的一个交待。

  之所以引起巨大反响,可能与这封回信写得太好有关。魏祥的故事恰好诠释了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回信的起草者结合自己的体会,以“自强不息”为主题,给出铿锵有力却不乏温情的回复。尤其最后一句话: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打动了很多人。还好,这封信的起草者是一名在清华招办兼职工作的学生,如果是一个在校老师,或者宣传部什么人,岂不更“坐实”了“清华炒作”?

  这些质疑给清华和魏祥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本来一个简单的事情,一个美好给人以激励的事情,为什么变成这样,出现这么大的噪音?需要我们深刻反思。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质疑和猜测?清华招办主任刘震在回答央视记者提问时说得比较客观、客气:互联网时代,声音比较多元。

  清华其实不仅没有借此炒作的理由,也没有这个必要。2012年,轮椅上的牟晓沅以全省第16名的成绩,从云南玉溪考入清华大学,如果要炒作,牟晓沅可能更适合炒作吧?他完全是靠分数考上的,当时并没有针对贫困地区的专项计划,他的故事可能比魏祥更励志,而他的认知水平、口才也都是一流的——2016年,牟晓沅就以“轮椅上的人生”的演讲风靡网络,可当初考上清华时,没有引起舆论的过多关注。

  质疑批判都是个人的权利,也是媒体的责任,但要基于事实或者基本的调查,而不是猜测。不调查而直接妄加猜测,说句难听的话,多少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近年,伴随生源下降,高校招生出现一些困难,一些好学校为了吸引更优秀生源,也一改高高在上的姿态,积极推进学校的宣传与公众认知,这其中难免运用一些传播技巧与技术,比如当年人民大学的“回眸美女”。这本身就是高校在新时期发展上的一种进步,遭遇各方评说难免,但没有依据的恶意猜测,却不应该。

  当然,还有一些人就是想标新立异,总希望“语出惊人”。互联网时代,只要不违法违规,我们对此也不必在意,习惯就好。但我担忧的是,网络舆论里,有一种阴暗心态,对于美好的事情总是充满怀疑、质疑,鸡蛋里挑骨头,甚至有意混淆视听,恨不得将其妖魔化。许多的“吃瓜群众”则不问真相,只管跟着标题跑,一些好好的东西这样被污名化。

  这个世界需要舆论的监督与批判,以使我们更为完美,但同时也需要美好的东西给我们影响和指引。因此,我更希望舆论多尊重事实,少一些随意揣测。(陈志文)

标签:清华;回信;炒作;质疑;公开;清华大学;考生;生源;批判;公开信 责任编辑:金英磊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