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18日电 题:为农业农村发展增加新动能——我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综述
新华社记者董峻
今年是我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田野上响起一曲以“绿色”“改革”和“创新”为主旋律的协奏曲。
绿色发展势头猛 资源利用更高效
一年一度的“三夏”跨区机收大会战落下帷幕。从收获小麦、处理秸秆到玉米免耕播种的“一条龙”作业,今年在各小麦主产省普遍实行。各地坚持生态导向,推广小麦机收与秸秆处理、玉米精密播种及分层施肥同步完成的绿色高效生产方式。安徽、山东、河北等省秸秆还田离田机械化率超过85%。
用更少的资源获得更大的收获,正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义。为了减轻多年来高强度的耕地利用造成的问题,今年我国将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面积扩大到1200万亩。
产粮大省河北,近两年通过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去年全省化肥使用量(折纯)比2015年下降1.1%、农药使用量下降2.2%,实现了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
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100个县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各地落实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统筹沼气工程、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秸秆综合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等政策,形成政策集合效应。
养殖业同样唱响绿色发展协奏曲。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中央今年专门安排资金支持100个畜牧大县,整县推进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业内人士分析,现代畜牧业建设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产业链提质升级 竞争力持续增强
一方面粮食产量连续多年增产,另一方面粮食进口持续增长,暴露出我国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的有效供给不足、与实际需求不匹配等问题。提升农业竞争力、打造更长产业链、更大价值链,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又一使命,而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完成这一使命的重要力量。
2016年12月,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作出系统部署。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助于引导农户根据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优化产品结构。
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又一大重要抓手,各地不断加大农村创业创新力度,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加速推进。农业部公布了1096个依法合规、功能完备、辐射带动能力较强、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明显的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目录。12个省份制定了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
产业融合发展有效带动了农村创业创新。目前各类返乡下乡创业人员达700多万人。同时,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稳步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1400万人,家庭农场超87.7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88.8万家,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超过30%。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综合改革稳步推进
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去年我国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新机制。经过一年来的努力,玉米价格开始回归市场,推动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优化。
当年,全国籽粒玉米种植面积下降3000万亩,为13年来首次减少,超出年初确定的调减1000万亩的目标。同时,大豆面积增加1044万亩、产量增加23亿斤。杂粮面积增加700多万亩、产量增加40多亿斤。马铃薯面积增加160多万亩、产量增加10亿斤。
今年以来,在“镰刀弯”等玉米的非优势产区,籽粒玉米面积又减少了1000多万亩,而有市场缺口的大豆、杂粮杂豆、马铃薯和优质饲草等作物面积有所增加。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表示,今后要按照“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的思路,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形成合理比价关系,尽量减少对市场供求关系的过度干预。
- 时代之问——《将改革进行到底》解说词(第一集)
- 法治促责任 改革连民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信访工作综述
- 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扩容 三年左右摸清家底
- 协调推进力促落地生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落实工作综述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