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国内综合 正文
14位国研中心专家解读年中经济形势(1)
2017年07月22日 15:53:22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张立群 等

  编者按

  国家统计局7月17日发布了2017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38149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1987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52987亿元,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206516亿元,增长7.7%。从环比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7%。中国经济时报特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14位专家,从宏观经济形势、房地产市场、消费市场等角度,对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解读,以供读者参考。

  张立群:进一步巩固经济企稳向好势头

  既要肯定经济企稳向好的积极变化,也要清醒认识到仍然存在的诸多风险和挑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张立群  

  上半年我国GDP增长率为6.9%,较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自上年一季度以后,季度GDP增长率都未低于6.7%,而且自四季度还出现了小幅回升。这一增长轨迹表明我国经济增速下降过程已经基本触底。

  从需求角度看,支持经济增长企稳的主要因素是出口和投资增速企稳。上半年,我国外贸出口同比增长8.5%(按美元计算),较上年的负增长出现明显恢复。房地产投资增速继2016年出现回升以后,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8.5%,较去年又提高1.6个百分点。受房地产投资恢复和基础设施投资持续活跃的拉动,大宗商品销售形势好转,价格水平提高,工业企业利润水平提高。这些也带动了制造业投资增速出现回升。上半年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5.5%,较上年的低点(2.8%)提高2.7个百分点。在这些因素支持下,上半年投资同比增长8.6%,较上年全年增速提高0.5个百分点。在导致经济增速下降的两个重要需求发生转折性变化时,国内消费持续保持10%左右的较高水平增长。这与我国政府持续、大力度保障基本民生的工作效果紧密关联。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735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8万人。受就业、扶贫帮困等成效支持,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可比价格同比增长7.3%,高于同期经济增长率。综合这些情况,预计未来消费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托底作用比较稳定。从需求角度分析,全年经济将保持大体平稳的增长态势,经济增长率不会低于上年。

  在经济增长企稳的同时,结构调整升级活动比较活跃,创业创新活动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改善。上半年服务业增速快于二产增速1.3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了54.1%,高于二产14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上半年同比分别增长13.1%和11.5%,较工业增长率分别快6.2和4.6个百分点。企业效益明显改善,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同比增长了22.7%,增速高于去年同期16.3个百分点。这些情况表明,经过5年多的持续努力,中国经济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城镇化矛盾等困扰,已初步形成中高速平稳增长的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比较脆弱,各种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发生“黑天鹅”事件的概率仍然较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出口的外部环境仍然不容乐观。从国内看,城镇化推进中的诸多问题仍需加大力度解决;房地产市场局部过热风险仍须着力防控;汽车市场需求也需要在城镇化推进中逐步恢复;加强金融监管等去杠杆举措,对流动性的影响仍需高度重视,货币政策在保持流动性适度方面任务很重。

  所有这些风险和隐患、矛盾和问题的存在,都表明当前经济企稳向好的基础尚不牢固。因此,既要肯定经济企稳向好的积极变化,也要清醒认识到仍然存在的诸多风险和挑战。要精心维护好经济企稳向好的势头,更加精细地落实好宏观调控各项任务,以更大努力、依靠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加快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加快筑牢经济中高速平稳增长的基础。特别要着力引导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一线城市为主的一批大城市,带动周边中小城市联合发展,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一批二线城市人气度加快提高,已经取代一线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扮演主角。但长远综合性规划工作滞后,各城市之间的协调不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基于长远目标的考虑不够。要着力解决制约大中小城市联合发展、城市规划政出多门、短期目标引领等突出问题,引导城镇化活动进入更为系统、科学、健康和可持续的轨道。  

  许召元:投资也需从“稳增长”转向“调结构”

  基础设施投资一枝独秀现象突出,并带动了钢铁水泥等建材需求的持续增长,这与钢铁去产能政策产生了抵触,需要尽快协调“稳投资”与“去产能”的政策,以免给经济运行带来更大的波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许召元

  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了触底企稳的趋势,特别是随着民间投资增速稳步回升,已经基本实现了稳投资的阶段性目标。但在目前的投资结构中,基础设施投资一枝独秀现象突出,并带动了钢铁水泥等建材需求的持续增长,这与钢铁去产能政策产生了抵触,直接表现为钢材、煤炭价格持续上涨,需要尽快协调“稳投资”与“去产能”的政策,以免给经济运行带来更大的波动。  

  民间投资稳定增长稳投资目标基本实现

  今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1万亿元,同比增长8.6%,而且一季度和二季度投资增速基本稳定,进一步下行的压力不大,也可以说稳投资的目标基本实现。当前的投资增速基本与经济增长速度相持平(GDP实际增长6.9%,名义增长11.4%,投资是名义增速),作为一个仍处于经济下行期的发展阶段来说,与经济增速基本相当的投资增速是合适的,因为如果投资速度显著低于GDP,会产生经济继续下行的压力,而要达到高于经济增速的目标,还需要更好地完成经济转型,并实现企业投资信心增强,这已经超出了稳投资的阶段性目标。

  制造业投资稳定回升,民间投资稳增长具有良好的支撑。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速达到7.2%,比2016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实现了触底回升。在民间投资中,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5.6%,占比达到44.2%,民间房地产投资增长8.6%,占比为25%,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最高,为13.8%,但比重较小,仅为11.1%。当前我国制造业加大转型升级力度,不少行业都在加快技术改造,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得到高度重视的情况下,制造业投资有望实现稳步回升。此外,全部制造业投资中,来自民间的达86.7%,因此制造业投资的稳定必将带来民间投资稳定增长(见下图)。  

  基础设施投资高增长与钢铁去产能政策的矛盾较为突出

  基础设施投资直接带动钢铁、水泥等建材需求增长,而去产能政策使钢铁产能和产量受到严格控制,已经产生了新的供需矛盾。2015年至2016年上半年,我国钢铁产业面临严重产能过剩,导致钢铁价格持续下降,钢铁行业几乎陷入全面亏损的状况。而去产能和稳投资政策一方面减少钢铁供给,一方面扩大钢铁需求,到目前为止,已经逆转了钢铁的供求关系。突出表现在钢铁价格快速上升和钢铁出口量的减少方面。例如,2017年7月19日,北京市场上20mm螺纹钢的价格是3790元/吨,比2016年6月3日的最低价2050元/吨上涨了84.9%,而且涨势不减,仅在6月19日至7月19日的一个月内即上涨了210元/吨,涨了6.0%。从出口看,2016年上半年我国钢材出口共5727万吨,而今年上半年仅出口4101万吨,虽然有其他国家反倾销的因素,但国内市场供不应求也是重要原因。

  钢铁产品供不应求局面进一步发展可能带来价格更大幅度的上升,这将加大下游行业的经营困难和经济不稳定性。钢铁产品具有需求弹性小和供应弹性小的特点,即价格上涨既难以减少需求(例如,对于一栋房子或一条公路来说,钢铁价格上涨也不能减少钢筋用量),也难以增加供应(钢铁高炉产量的可调节量很小),这就会导致钢铁供不应求时,可能会出现持续、大幅度的价格上涨,并带动下游很多行业的成本增加。

  钢铁去产能具有长期必要性,因此优化投资结构,减少高耗能钢铁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高新技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投资,以减少对钢铁的需求,促进钢铁等建材的供需平衡对于促进经济稳定增长非常重要。平衡钢铁供需矛盾,要么扩大供应,要么减少需求,从两方面的比较看,扩大供应有着进一步加大后期产能过剩压力的风险,而适当调低基础设施投资速度相对较为容易,也符合当前国家控制政府债务过快增长的政策取向,应该利用当前外贸形势较好,经济增长稳定的有力时机,下决心实现投资结构的优化调整。

  田辉:金融业在改革中增亮添色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田辉

  2017年行过半程,中国经济许多关键数据呈现走高和改善态势,整体向好态势明显。金融业发展也不乏亮点。尽管处于去年下半年以来一直延续的去杠杆、强监管氛围中,尽管控风险任务依然严峻,尽管一些市场数据表现为收缩而非扩张,但金融改革“快马加鞭未下鞍”,不仅重点突出,改革的成色也显著增强。

  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去杠杆初见成效。此轮从严监管的着力点在于约束金融体系的杠杆过度扩张,清除那些不必要的甚至对实体经济无益的金融产能。在此逻辑下,上半年银行理财规模、同业业务、表外业务均出现了明显收缩;前五个月寿险业的规模保费同比下降5.6%。这些数据都表明去杠杆工作初见成效。

  二是注意把握监管的力度和节奏。近期,严监管应“控制好节奏、把握好力度”的呼声渐成主流。无论是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还是银监会对整改缓冲期的安排,无不体现出监管机构尽量避免“运动式”整顿、最小化对实体经济冲击的思路。6月以来短期利率和中长期利率大部分品种有所下行,银行贷款和社会融资总量保持高速增长,特别是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等领域的信贷规模显著扩张(如6月末,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3.3%,比上年同期高19.8个百分点)。这些事实均表明,从严监管的力度和节奏把握得较好,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并未减弱。

  在亮点以外,两大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政策先后出台,为金融改革添加了新的成色。

  一是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五省(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标志着我国金融业助力“绿色经济”发展有了新的突破。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然以自上而下的推动方式为主,实践活动也局限于个别发达地区和少数金融机构,市场潜力远未发挥。通过地方试点,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以及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的积极性,普及相关理念,强化能力建设,为通过金融机制促进经济的绿色转型进一步开展探索,积累经验。

  二是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标志着保险业助力“银色经济”发展有了顶层设计方案。该方案从产品、服务、投资等多方面入手,推动商业养老保险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中发挥作用,其中包括确定2017年年底前启动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众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税收优惠政策往往对撬动商业保险市场产生巨大作用,我国寿险业显然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

  “绿色”金融、“银色”金融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充分表明我国金融改革仍以稳健的节奏向前不断推进。金融转型的方向已经明确,转型的决心不容置疑,但具体的转型路径仍有待于市场主体的探索和创新。金融机构不能再以“欲济无舟楫”、条件不具备等理由和借口,躺在旧发展模式的大树下悠闲乘凉。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阳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

标签:增速;钢铁;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民间投资;投资;经济企稳 责任编辑:蒋敏华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