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升降平台自身的特殊结构,在平面度误差要求0.05毫米以内的标准下,只能用纯手工去维修——在郑州恒天重型装备有限公司通用机械事业部,一位名叫李会东的工人,凭着多年在一线摸爬滚打积累的经验和磨练出的手感,却常常能在这毫厘之间游刃有余。
10多年间,这名普通技校的毕业生在技术改造、创新发展的路上不断前行,逐步成长为多次攻破和解决工作中的疑难杂症的“技能达人”。
目前,恒天重工生产过程中一些高精度要求的工作,全公司甚至只有李会东能够圆满完成。
“肯吃苦善钻研的小伙子”
在工友眼里,李会东不善言辞,而且有些腼腆,但一说起他在工作上的细枝末节,给人最深的印象总是认真严谨,头头是道。一旦遇到设备上的“疑难杂症”,李会东常常一琢磨就是一整天,就是下了班,还守在车间里埋头苦思,反复尝试解决难题的路子。
“在我们这样的制造企业,真希望像李会东这样肯吃苦、善钻研的小伙子多一些。”说起李会东的专注,通用事业部车间书记连连竖起大拇指,肯定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2005年,从郑纺机技工学校毕业的李会东,进厂第一天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比别人下更大的功夫,流更多的汗水,当一名拔尖的技术工人。
真正上手之后,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基础不够扎实,知识面不够,有时候连看图都吃力。于是,不甘落后的李会东,开始边学边练,一门心思要把技术水平提上去。
为了看懂图纸、掌握技术,李会东一天跑好几趟技术室,虚心向老师傅和工友们求教。他所在的通用机械事业部是一个劳模辈出的群体,涌现出了一批省部级劳模、标兵和技术能手。也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李会东潜下心来,干得很起劲:常常是别人下班了,他在研究图纸,钻研技术上的问题;别人上班时,他早早就在车间检查设备性能,反复练习钳工技能和技巧。
在李会东看来,学钳工技术像是拧一颗“螺丝钉”,只要肯下劲,肯定能钻进去。
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李会东在师傅的耐心教导和个人的勤奋努力下,从最简单的技术学起,紧追慢赶,逐步掌握了钳工实操的各项技能,进厂第二个月就主动要求承担生产计划,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成了生产车间的技术骨干。
“项目质量掺不得半点沙子”
随着专业技术的提升,李会东开始和各种各样的机器打交道,而这一过程中出现一时半会儿处理不了的问题让他“较上了劲”。
“我从小好奇心就强,小时候为了弄清楚机动车是怎么前进的,我把家里的一台农用三轮车给拆了。”李会东笑着回忆说。
而如今李会东在工作上的“较劲”并非仅仅出于像小时候的好奇心,而是对产品质量的“上心”。“项目质量就像眼睛揉不得半点沙子那样马虎不得,必须想办法解决。”李会东说。
嘴上是这么说的,工作中也是这么做的。工友的印象中,有时为了弄懂一个生产难题,李会东甚至能一整天不吃不睡。
2015年的一个下午,已临近下班,单位接到一军工加急项目件号。工期紧,任务重,劳累一天的李会东二话不说,带着几个同事就开始仔细研究图纸,认真分析工艺技术要求。
由于工件结构原因,精细到毫厘之间的修理只得手工来做。转眼间到了深夜,李会东紧盯着每一毫米,避免出现差错,困倦的时候喝上几大口浓茶,又低下头去,一直到第二天早上8点,最终这批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恒天重工生产的某舰载部件,功能的可靠性要求很高。在该产品的试制阶段,李会东经过多次摸索后,大胆提出了产品设计结构存在的缺陷,经过与设计人员共同研究,最终提出了可靠性解决方案。而目前,企业生产过程中一些高精度要求的工作,全公司甚至只有李会东能够完成。
一次次的高难度作业,使得李会东逐渐成长为公司不可多得的技术骨干,名副其实的“大工匠”,而他对待每个产品的高标准也为公司创效千万。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