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运动仓内的跑步机和电视。记者 刘 峣摄
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在共享经济先后“入侵”出行、娱乐等领域后,健身运动也可以“共享”了。
最近,在北京等地出现了供市民自助健身的“共享运动仓”,只要花上几块钱,就可以在运动仓里来一场“说跑就跑的健身”。这种新奇的运动空间一时间颇受关注,也引来不少质疑。“共享运动仓”究竟是创新还是卖概念?“共享+运动”能否成为健身的新选择?
可以边看电视边跑步
在北京市朝阳区某小区内,记者看到了一台共享运动仓。这个名为“觅跑”的运动仓,占地约5平方米,仓内放有一台跑步机。使用前,用户需要下载手机应用或使用微信小程序完成注册、实名认证,并缴纳99元押金。随后,只要扫描门外的二维码进入,就可以在跑步机上运动。运动仓使用起价1元,每分钟需支付0.2元。
虽然空间不大,但运动仓内的设置还比较齐全,可以满足健身的基本需求。除了跑步机外,仓内还有照明设施、空调、新风系统、电视、灭火器、挂衣钩等。空调温度、电视节目都能够自由调整。如果注重隐私,还可以拉上窗帘,给自己创造一个私密的健身空间。此外,仓内还贴有每日卫生记录表,记录显示,每天都有人员对仓内设施进行养护和清洁。
这台共享运动仓安置在小区的运动场附近,适逢周末,运动健身的居民络绎不绝,前来运动仓体验的居民也不少。
26岁的小马在跑步机上挥汗如雨。她说,自己从网上看到了共享运动仓,觉得很新奇,于是趁周末来尝尝鲜。“感觉跟健身房里差不多,就是空间有点小。”小马说,“而且屋子里还有股装修的味道,如果使用比较频繁,不知会不会有异味。”
小马算了一笔账:每天跑步30分钟,花费6元,1年下来也要几千元。虽然比去健身房便宜,但是毕竟运动仓里只有跑步机,没有其他健身器械。她觉得,如果只是把运动仓作为健身的“补充”,还是可以接受的。
优势和短板都很明显
乘着“共享”的翅膀,共享运动仓似乎站上了资本的风口。据报道,有的项目已获得百万级乃至千万级的投资,估值甚至过亿。由于运动仓投资的门槛不高,可复制性强,很多后来者也在纷纷涌入。
有报道称,一间“共享运动仓”的设备成本约1万元,预估每个运动仓单日收入在70元左右,回本周期在8个月至10个月左右。记者调查发现,有的公司提出了量产1000台、覆盖1000个小区等目标,但是从推广和布局现状来看,距离这一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看好共享运动仓者大有人在。有业内人士认为,小区里的共享运动仓位于“5分钟运动圈”里,可以方便居民就近运动,尤其是对运动时间较零散的人更有吸引力。此外,运动仓的使用和付费方式适合无法坚持定期锻炼的人,相比于到健身房办卡充值,运动仓的成本还是要低一些。
当然,共享运动仓的短板也显而易见。记者体验发现,虽然有换风系统,但运动时间一长还是有些闷;仓内有使用者留下的杂物,影响健身体验;注册系统尚存漏洞,有儿童在没有监护人在场的情况下使用跑步机……
有业内人士指出,共享运动仓或许是个“伪需求”。和商业健身房相比,共享运动仓功能单一且专业性欠缺,没有专业人士的指导,容易出现身体损伤,对于有一定运动基础和运动习惯的人来说,并不是优选。此外,目前共享运动仓配套设施不足、器材品种单一,无法提供运动前后的更衣、沐浴等服务,运动器械本身的安全性也让人担心。
以“共享”推动全民健身
针对共享运动仓,健身爱好者的看法同样褒贬不一。有的人认为,共享运动仓就像一个私人健身房,没有“私教”的推销、没有他人的烦扰,可以无忧无虑地跑步。有的人则觉得,运动是件开放的事情,需要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才有效果、才能快乐。
小马说,共享运动仓的概念很吸引年轻人,就像共享KTV、共享睡眠舱一样,满足了“空巢青年”一个人狂欢的需求。当然,正如共享睡眠舱因卫生和安全问题被叫停一样,共享运动仓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需要在布局、设计及配套等方面更加合理多样化,适应更多人群。
可以说,共享运动仓的出现,确实解决了一部分人群的健身“痛点”。专家指出,从消费市场来看,共享健身房存在市场需求,但离满足专业运动仍有一定距离。从健康的角度来说,共享运动仓可以作为专业健身的有益补充。但要想改善体质,实现减脂、增肌等目标,还是需要有系统的计划、专业的指导、多元的项目。
从共享篮球到共享运动仓,“共享+运动”的概念结出了更多的硕果。有关人士建议,全民健身应拥抱“互联网+”,以“共享”的理念为卖点,吸引更多人参与运动健身。同时,政府也应当联合相关企业,通过类似的共享产品,打造“城市15分钟健身圈”和“农村5公里健身圈”,为百姓提供丰富的公共体育服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