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国内综合 正文
学习民法,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
2017年09月19日 10:24:46 来源:澎湃新闻网

  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将于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这部总则立足于现实国情,是民法典的总则编,规定了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定,必将在未来对民众的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然而,相比法学界对此的热议,大众对这部总则的反应则显得平淡。这可能是由于,民法知识在大众的普及程度依旧不够,在大众的印象里,法律是一项专门的事业,往往艰深难懂,大众的法治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将《民法总则》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进行通俗易懂的解读,进而帮助大众加深对民法的了解,更加有意识地规范和约束自身的行为,成为了当务之急。

  学习民法,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

  《生活中的民法——<民法总则>的生活解读》正是帮助大众更方便地了解民法知识的优秀读物,这本书的作者是民法学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彭诚信。

  知识点:《民法总则》的内容和意义

  什么是《民法总则》?

  非法学专业的读者可能都会发出疑问:到底什么是《民法总则》?

  简单来说,《民法总则》是民法典的总则编,规定了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定,在民法典中起统领性作用。共分基本规定、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民事权利、民事法律行为、代理、民事责任、诉讼时效、期间计算和附则11章、206条。

  世界上第一部民法典是1804年,拿破仑时期颁布的《法国民法典》,这一部法典在今天的法国仍在使用。1896年颁布的《德国民法典》成为了欧美主要国家制定《民法典》的典范。一部完整的《民法典》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可以说与每个人“从生前到死后”都息息相关。

  一部完整的民法典通常包括总则和具体分编两大部分。如果说“民法是日常生活的百科全书”,那么民法总则作为民法具体制度、原则和理念的体现,必定将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民法总则》的出台意味着民法典编纂迈进一大步

  民法典的制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存在着内容复杂、体系庞大、学术观点存在分歧等需要克服的困难。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民法典的颁布。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三次启动民法典的制定,于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被学者称为“准法典”,目前代行着民法典的作用。 2002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民法典草案,但最终由于内容复杂、体系庞大等原因,最终未能实现。2014年10月28日,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编纂民法典”。 2015年6月24日,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和中国民法学研究会组织撰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总则专家建议稿》并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毋庸置疑的是,《民法总则》的出台,意味着民法典的编纂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生活中的民法》:一本书轻松学习民法

  法学教授告诉你:学习民法有套路

  前文说了《民法总则》在我国法治进程中的重要意义,那跟普通老百姓有什么直接的关联呢?这就跟大家对民法的了解程度有关。民法规定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和生活的关系太大了!比如:名誉权受到侵犯时,应该怎样索赔?个人信息被泄露,如何挽回?网购的包裹被人冒领,怎么办?吹牛说的大话能够算有效吗?网上购物的订单发出后,还能不能撤回?……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大家生活里难免都会遇到。怎样维护自己的权益?在现代的法治社会,答案只有一个——用法律保护自己,我们的民法已经告诉了你,应该怎么做。

  可问题是,这么多具体的法律法规,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又是多种多样,怎样去学习和了解民法呢?又应该怎样去理解和学习《民法总则》呢?

  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都可以在《生活中的民法》得到解答。这是一本面向普通大众的法律读物而非严格的学术专著,目的是用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引起读者对《民法总则》的关注,然后再用通俗的语言讲解法律条文背后的基本法理。全书主要分案例编、解读编两大部分,精选五十个真实案例,用以解释《民法总则》的具体规定,同时对《民法总则》的条文进行逐一的解读。

  要知道,通俗写作专业知识,并不比学术研究来得容易,《生活中的民法》凝聚了作者多年教学的积累和经验,收集了为数众多的生动的实际案件、新闻报道,设计了大量的具体生活情景,是不可多得的大众读者学习和了解民法的读物。在今年上海书展期间,彭诚信教授围绕本书开设了专题讲座,其精彩生动的讲述,深刻又丰富的内容,得到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欢迎,《生活中的民法》的效力已经得到了初步的体现。

  彭教授说,学习民法是有套路的。法律相对来说学科多样,在教学和学习当中,大家总感觉民法要比刑法难学多了。这主要是因为民法涉及内容复杂,包含了林林总总的权利,如抗辩权、请求权、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等等。其实,学习民法也有它的一个套路,那就是把民法理解为: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创设权利义务关系,并对自己所创设的权利义务关系负责。

  跟着《生活中的民法》找法感

  民法的基本概念有民事主体、民事行为、民事权利义务、民事责任等。《民法总则》虽然与生活息息相关,但毕竟是专业性的法律条文,读者看起来未必能明白其中意思。不过,这都不是问题,《生活中的民法》通过讲案例、讲故事的方式,轻松地解释了这些概念。

  《民法总则》就是民法的一个“帽子”。它本身也包含一定的内容。《生活中的民法》就是通过具体案例的讲解,引导读者思考生活中的民法案例,建立起对民法的自觉意识,也就是找“法感”。具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对民法的体系有感觉;对民法的具体制度有感觉;对民法中的一些案例怎么来理解并审视它有感觉。

  关于民事主体。《民法总则》第16条规定,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这是不同于以往的新变化。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对胎儿更完善的保护!举个例子,因为医院照顾不周,刚出生的婴儿被发现左臂残疾。按照以前的规定,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受到损害时,婴儿尚未出生,不具有权利能力,没办法进行维权。但是根据新制定的《民法总则》,胎儿同样具备民事主体资格,医院行为构成侵权,应当依法作出赔偿。

  关于民事行为。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创设权利义务关系,什么叫行为呢?最典型的就是合同。《民法总则》主要涉及合同成立与否的问题及其生效的效力问题。举个例子,现在网购越来越普遍,比如在淘宝上购物,经常发生快递送来时不在家的情况,大家都习惯了让快递员把包裹放在物业或保卫处,这就难免导致包裹遗失、甚至被人冒领。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应该找谁理论?卖家还是快递公司?这里涉及两个合同关系。一是淘宝卖家和买家的买卖合同,快递公司的失误导致卖家未能全面履行交付商品的义务,淘宝卖家应该承担违约责任。二是淘宝卖家和快递公司的运输合同,快递公司未能及时交付商品,违反合约,应当向淘宝卖家承担责任。因此,作为买家,只能请求淘宝卖家承担违约责任,无权要求快递公司赔偿。而淘宝卖家可基于运输合同,要求快递公司承担相应责任。

  关于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什么是民事权利,什么是民事义务?权利和义务是一个对应的关系,义务是对权利的一个承诺。在民法当中,涉及基础性的人身财产关系的,有几大类:物权、合同(等)债权、人身权、知识产权。而《民法总则》第109条明确规定:自然人享有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第111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这都是很大的变化。举个例子,现在互联网越来越融入大家的日常生活,由于网络传播的快捷和发达,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也随之而来。《民法总则》把个人信息权明确规定,这意味着今后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关于民法基本原则。《民法总则》中规定了诚信原则、平等原则、公平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等。原则是对法律条文的补充。遇到案件不能直接用原则来解决,而是先要找明确的法律规定。但是日常生活中的情况千变万化,法律条文难以囊括所有,所以原则十分重要,它是补充于规则的,是对权利义务的补充。举个例子,公序良俗原则,这是指民事主体的行为要遵守公共秩序,复合善良风俗,不能违反社会的一般道德。

  民法的本质:来自生活,服务生活

  《法国民法典》诞生于19世纪初,是所谓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民法;《德国民法典》是刚进入工业时代的民法典。那么中国自己的民法典怎样去体现和反映时代的新要求?《生活中的民法》作者彭诚信教授梳理了《民法总则》带来的三大理念变化,这三大变化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最终目标指向都是为人的利益服务。

  第一个变化体现在《民法总则》第127条对网络和虚拟财产保护的规定。目前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民法典还没有规定虚拟财产和网络财产保护的条文。这无疑是我们法律的进步。现在网络已经完全地融入生活,就像石器时代的石器、铁器时代的铁器、铜器时代的铜器一样,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必需。

  第二个变化体现在绿色原则。绿色原则指向的是环境保护问题,就是要提倡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在雾霾的情况越来越高发和严重,影响了大家的健康,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已经是多年的现实问题。现在这个问题写进法律,是对现实需要的呼应,也是对保护每一个自然人的体现。

  第三个变化体现在,原来保护“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调整为“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表面上看似乎只是调整了一个顺序,但这背后的意义重大。这意味着法律的终极目标是保护人,保护自由和尊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看完前文后,读者还觉得民法遥远吗?其实,民法从来不曾离开过我们。如同彭诚信教授在讲座中对民法作出的精辟总结:民法所有的规则,所有的原则,都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同时,它又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彭教授话音刚落,现场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每一位观众都受到了这番话的触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运用法律来规范和约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法律的充分认识,也就是对我们自身生存进步的认识。

  作为一本普及民法知识的作品,《生活中的民法》凝聚了作者的目标和追求,用案例讲解民法,用法律服务生活,这也是《生活中的民法》的使命。相信读者在阅读此书后,都能够体察到传递在这本书里的信念。我们的生活,需要这样的信念。

标签:民法总则;民法;法典;生活;个人信息 责任编辑:汪江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