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汽车渝北工厂维修电工刘源,高级技师。掌握了横跨电子、电路、自动化、机械、液压气路控制等多个领域的维修知识和技术,对机电设备原理和各类故障有着敏锐的洞察能力和高效的解决能力,被同行誉为“机电神医”。
“我父亲也是长安厂的工人,供职于厂医院,主要从事医疗器械、广播设备的维修。”从小就看着父亲摆弄各种电子元器件,渐渐对电器维修产生了兴趣。15岁左右,他正式“拜”父亲为师,系统学习电器维修,从最基础的认识电阻、电容、晶体三级管学起。中专选择了电子电器专业。16岁时,他子承父业进入长安厂,成为一名维修工人。
从工人到国家级技能大师,从学者到培育师……刘源一步一个脚印,获得了无数殊荣:2012年被人社部授予“中华技能大奖”,2012年被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评为“技能大师”,2005年被共青团中央和人社部授予“全国青年岗位能手”,2004年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 中国网 杨楠 摄影报道
在冲压车间,如果遇到设备故障或运行方面的难题,人们总是会第一时间想到刘源。无论是电子、电路、网络,还是机械、液压气路等方面的问题,只要经刘源现场快速检查,甚至仅通过电话向他描述一下情况,他就能将故障原因判断个八九不离十,并拿出维修方案,为此刘源有了“机电神医”的称号。中国网 杨楠 摄影报道
刘源发起了将厂里先进维修案例、技术、经验“留下来”的工作。先后编制了《长安汽车大学设备保全系列课程——高级工培训手册》(上中下册),里面收集了长安集团建厂以来的很多维修案例,是一个关于设备维修的百科全书。 中国网 杨楠 摄影报道
近年来,刘源主持或独立完成的各类技术攻关、改造数量多达上百项,还在多个技术领域不同程度打破了国外垄断。刘源制定了《板料检测装置标准》并对相关设备进行改造,使设备故障率降低80%以上,维修时间减少70%。仅此一项,每年就为企业节约维修费16万余元,减少设备停机造成的经济损失上百万元。 中国网 杨楠 摄影报道
目前,刘源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培养人才上。他经常往返于各地长安工厂,给维修人员授课。“现在工厂发展很快,人才需求大,个人能力毕竟有限。希望工作室成为一个技术攻关、学习交流的平台,让更多的技能人才在这里成长。”刘源说。“技能哪怕只提高了一点点,对整个集团的贡献也绝对比我大多了。技术有研究、有创新,还要有传承。” 中国网 杨楠 摄影报道
学员用来练习的光机电一体化实验装置,这是一个模拟机械手臂编程自动识别分拣系统,如果一个学员可以独立完成模拟机械手臂的编程,基本就达到了技师水平。 中国网 杨楠 摄影报道
为了降低成本,工作室的教学设备均为自制。在不断的教学摸索中,工作室 独创了“2+1”培训课程,主要含义为:在工作室脱产培训2个月,其中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各一个月然后回到车间1个月的时间来学以致用,三个月为一期。培训主要针对的是电子,机械,机电,自动化等设备相关人员。培养方式采用双导师制,培训期间由刘源等大师亲自指导,回到车间由机电设备工程师进行工作实践指导,实现脱产培训与工作实践的完美结合,通过一至两年的学习从而实现一年达到同等高工水平,两年达到同等技师水平的理想目标。 中国网 杨楠 摄影报道
刘源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将工作室作为机电维修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基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目前,刘源已为企业培养出了全国技术能手5名、公司技能专家8名。这些学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刘源也在2015年获得国家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奖。 中国网 杨楠 摄影报道
专业就是要专一。刘源称,他没什么爱好,唯一喜爱的就是钻研设备,搞懂原理,查出故障。 中国网 杨楠 摄影报道
“学艺先知理,做事先做人。”这是在学习过程刘源反复向两位学徒分享的一句话。因为在他看来,唯有学会了做人,做事、学艺才能做得更好,而这也是刘源眼中的工匠精神。在国家的倡导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近些年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造车,与机器安装和维修一样,都是精细活,需要工匠精神。坚持把工匠精神落实到每一道流程上,每一处工序里,每一个产品中,中国制造就会成为中国精品,在全球更有竞争力和美誉度。 中国网 杨楠 摄影报道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