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国内综合 正文
人民日报整版谈中国外交:新时代再铸新辉煌
2017年12月02日 09:56: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

  十九大报告六次提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其重要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使命。我们要沿着十九大指引的方向,统一思想,坚定行动,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取得积极进展,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们要继续扩大和深化国际共识。习近平主席2015年9月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今年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向全世界发出强烈呼吁,有力地传播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反响。

  党的十九大宣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和方略等,受到举世瞩目。今年以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联合国安理会、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以及联合国大会第一委员会等通过的五项决议中,先后纳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说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主张正在变成国际共识,而且这一共识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大,各方对它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化。我们必须继续努力,在全世界弘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方略,使其不断深入人心,并变成广泛的国际共识。

  我们要努力实施“五位一体”方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中心舞台的两次演讲中,明确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和方略。这一目标和方略被载于十九大报告之中。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其实施方略是一个“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和总路径。

  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互利共赢,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文化上,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安全上,要共建共享,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生态上,要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要清醒地看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中,免不了矛盾和斗争,要求我们用智慧和勇气去应对。对于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和矛盾,要善于管控和化解;对于违背根本原则的问题,则要坚决斗争;对于邪恶势力,要进行有力打击。

  斗争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世界和平、伸张国际正义、促进共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坚持不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也是在国际上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过程。我们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国际上同反动思想和势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尤其要坚决反对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和分离主义三股恶势力。

  要积极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中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践行者,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一是用“合作共赢”这把金钥匙打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锁。中国将合作共赢理念运用到经济、政治、安全、文化、生态等各领域和陆、海、空、网等各疆域,贯彻到双边、区域及全球各层面,全方位推动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让命运共同体到处落地生根。

  二是牵住“互联互通”这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牛鼻子”。以加强全方位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为切入点和抓手,不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联通基础,拉紧“共命运”纽带,提供要素支持。

  三是抓住“伙伴关系”这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关键。以“结伴而不结盟”的新方式,构筑遍及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政治保障。

  四是以“一带一路”的伟大实践,展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谛。“一带一路”推动形成牢固的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堪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辉之路,发挥着示范作用,并提供强大动力。

  五是以开拓创新精神,打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新机制。我们创立的亚投行和澜湄合作机制等,对构建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总体来看,中国全方位、多领域、各疆域、诸层面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综合、立体、网络化格局,创新合作机制,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已经并将继续为人类社会作出实实在在的中国贡献。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17年12月01日 23 版)

标签: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大国外交;中国特色;中国外交;中国 责任编辑:蒋敏华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