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绘羊皮纸面折扇
传统中国的花鸟鱼虫构图,欧洲农庄的田园风采;清装“满大人”故事,西方的传统故事……69把精美绝伦的18~19世纪的扇子,本月起首次在广州陈家祠亮相。象牙折扇、蕾丝银扇、金漆折扇、玳瑁折扇、团扇、纸面折扇、刺绣折扇、檀香折扇等基本涵盖了广州外销成扇制作史上各个阶段和种类的典型,在时间序列和材质变化上大致反映了清代广州成扇外销的历史发展脉络。
绢面绣绘“满大人”图八角形纨扇
由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格林威治扇子博物馆、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扇子上的东方与西方:18~19世纪的中西成扇》本月开始首次在广州陈家祠展出,向观众呈现扇上中西文化元素碰撞与交汇的绚丽画卷。展览将持续到明年4月1日。
据介绍,展品中43件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藏,26件分别来自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格林威治扇子博物馆、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
专家介绍,18~19世纪上半叶,清廷在广州实行一口通商,使广州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城市之一。这个时期,广州是连接中西贸易的中心,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前沿,广州的各种工艺美术,包括各式各样精美的外销成扇因此而进入了黄金时代。广州外销成扇工艺卓绝、材质多样,受到欧洲市场的追捧,出口数量惊人。而在大洋彼岸的欧洲,18~19世纪的扇子制作趋向多样与多变,并受到当时被欧洲上流社会崇尚的“中国风”影响,出现了丰富的“中国元素”。
玳瑁镂雕山水花鸟纹折团扇
扇子题材汇聚东西文化
本次展出的扇子,材质包括象牙、玳瑁、贝壳、珍珠母、丝绢、纸质、木质、竹质、骨质、角质、皮质等。
这些扇子或采用绚丽的彩绘艺术,或用精致的刺绣加以装饰,或运用令人叹为观止的象牙镂空雕刻工艺,呈现了多姿多彩的中西文化题材,既有中国花鸟鱼虫的传统图案,又有欧洲扇子常见的田园题材,既有清装人物“满大人”的风采,又有来自西方的传统故事……从中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风格,西方文化中的英国摄政式风格、哥特式艺术风格、洛可可风格等。
欧洲扇子部件广州订制
从展品可以看到,广州造外销扇子充满浓浓的中国味。据专家介绍,“满大人”图案纹饰是外销扇中常见的题材。西方人习惯把广彩瓷中的清装人物纹饰称为“满大人”。在17~18世纪,西方画家对中国官员的生活和工作的描述和西方人在游记中对此的记载,引发了西方社会对中国人生活的好奇,广彩“满大人”图案应运而生,并陆续出现在外销艺术品中。而在定制订单中,还可以看到欧洲客户专用的纹章或受西方市场喜欢的西洋图案。此外,外销扇上也会出现欧洲买家深感兴趣的广州十三行、珠江风貌等。
在17~18世纪,中国人艺术化的生活用品,如扇子、墙纸、漆器、家具等给欧洲人带去诗情画意般的清新感受,在欧洲上流社会掀起了一股崇尚中国艺术的时尚。这股“中国时尚”又被称为“中国风”(Chinoiserie),在18世纪70~80年代达到了鼎盛。欧洲成扇的“中国风”不仅体现在模仿中国题材和纹饰,还使用在广州订制并进口的扇骨,其中,从中国进口的扇子部件以象牙扇骨为多。
八角形纨扇
绢面绣绘“满大人”图八角形纨扇(约1830-1840年,中国广州,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这把扇子的扇面一面以浮凸手法绣“满大人”及其家人共6人,正中设一圆桌,男、女主人正坐在前,身穿官服,头戴官帽,手执如意,家人立于其两旁。人脸为象牙片,衣服贴丝绢,背景和边饰为彩绘。这一面以黑漆描金框封边。另一面绘庭园当中的“满大人”图案,合共30人活动其间,其中坐于棋盘旁边的当为男主人,前方右侧穿黄色衣服的妇人可能是女主人,他们身着便服,多人手上执折扇或团扇,或聚于连廊,或围于棋台,或摆弄小鸟,很多人的目光都朝一侧观看,可能是在看戏。这一面以绸缎封边。
山水花鸟纹折团扇
玳瑁镂雕山水花鸟纹折团扇(19世纪,中国广州。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这把扇子中央有一横向椭圆形开光,当中雕刻“MBH”字样,表明扇子是专门定制的。
彩绘羊皮纸面折扇
彩绘羊皮纸面折扇(约1780年,法国绘制扇面,扇骨可能中国制,英国扇子博物馆藏)。采用了明艳的粉红、蓝、绿、金等色,具有典型的洛可可艺术风格。刻画细腻的花鸟、树木和昆虫为扇面增添了一抹神秘、幻想的异域色彩,可能迎合了西方人对东方的好奇与想象。
扇面人物以象牙贴面,蝴蝶、锦鸡等以真正羽毛贴制而成,甲虫背部贴以闪亮而有凹凸质感的矿石,花、石头、轿子等均贴有染色麦秆或亮片装饰,中央女子手中的扇及其伞顶的圆形贴着透明的云母,使持扇之人在以扇掩面的同时透过这两个“窗口”向外张望。扇骨描绘了亭台楼阁与人物,结合了红漆描金和象牙雕刻两种工艺。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