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农业格局中,黑龙江农业昂首挺立——
坐拥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2.3亿亩优质耕地集中连片,粮食总产量、商品率连续多年全国居首,国人每吃10碗米饭,一碗来自黑龙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大省黑龙江使命在肩:做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争当新时代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农业现代化,龙江怎样干?
种什么——
既端牢饭碗,又鼓起腰包,“加减法”播下新希望
“买了一栋大棚,第一茬种叶菜,第二茬种黄瓜,第三茬是豆角,全年无休。”说起今年的收成,哈尔滨市双城区西官镇育仁村村民马海涛喜上眉梢。
而去年这个时候,马海涛正愁眉紧锁:种了50亩的玉米,产量增了些,价格掉一半。扒拉下算盘,刚刚保本。“种了20年的玉米,不知该咋种了!”
2016年是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第一年。“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政策,实现了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重大转变,激活了市场,搞活了产业链,但也让习惯了玉米收储“保护价”的“马海涛”们一开始并不适应。
作为我国玉米主产区,黑龙江承受的压力不轻——既要端牢“饭碗”,当好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又要鼓起“腰包”,保护农户积极性。
出路在哪?“立足供给侧,发力调结构。”省里作出相应部署:调减玉米,稳定水稻,增加大豆杂粮,扩大草蓿果蔬。
“一垧地净剩4000元没问题!”捧起满手黄灿灿的大豆,友谊农场第五管理区的孙德强满脸笑容,“过去,国家收储价格有保障,种玉米挣钱;现在,政策调整了,种植结构就得调整。改种大豆,心里踏实多了。”
白色的硒酸盐、淡黄的柠檬酸、暗红的益生菌……种田还有“实验室”?走进桦川县五良纯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最吸人眼球的,是那几十个瓶瓶罐罐。
“大路货的米,难有市场,得有招!”见记者满脸诧异,合作社理事长付延飞解释道。
招,就在这瓶罐里。“这些营养液改良土壤,种出高钙、高锌、富硒、富锶等中高端特色大米。”付延飞说,合作社今年种植有机水稻5000亩,1/3是特色大米。
“一斤普通大米3元左右,功能性大米则高达二三十元。”同行的桦川县委宣传部长宋福军说,“消费者对食品绿色、健康、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追求差异性、提升附加值,才是高招。”
往优质高效作物上调、往绿色食品上调、往市场需求上调,黑龙江农业从满足“量”,迈向更加注重“质”。
在农业大市绥化,苞米唱主角的传统开始扭转——改良白鹅直供都市饭店,品牌葡萄一炮走红,鲜食玉米畅销市场。
“2016、2017两年,全省调减玉米面积3000万亩。‘一减’(玉米)后边跟着‘七增’(大豆、水稻等其他作物),粮食总产量基本没有减。今年,粮食生产品质、收益均好于上年,实现‘十四连丰’。”省农委主任王金会语带自豪。
怎么种——
既有科技力,又有规模化,黑土地注入新动能
“哇,农业还能这样干!”
在黑龙江举办的全国各类农业会议上,记者数次看到全国各地与会者的惊叹:一望无垠的稻海,巨轮般的大农机游弋其间,无人机不时飞过……黑龙江的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5.9%。
“机械化率已不再说明问题,垦区正由机械化向数字化的智慧农业迈进。”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董事长王守聪说。
在九三管理局农机指挥调度中心,巨大的液晶显示屏上十几幅画面同时闪烁。
“通过这套大田种植物联网技术,每台联网农机的运行轨迹、速度、时间、插秧深度、地理坐标等都精确显示。通过田地中的传感器等设备,还能测量土壤微量元素、地温、水温、水量、病虫害情况。”九三管理局局长王晓春介绍。
从凯斯535大马力拖拉机,到世界一流水平的飞机航化作业;从无人机投入使用,到发展数字化智慧农业……科技之力,正在深刻改变着龙江农业。
“入社农民年纯收入比非入社农民普遍高三成左右。”背着手走在连片的大田里,年过花甲的克山县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凤玉精神头十足。
地,还是这些地;人,还是那些人。收入,一年更比一年高。
“规模化经营,用上新技术,成本降低了,亩产增加了;坚持向绿色、有机、高效作物要效益,价格有保证。”李凤玉说,合作社已有5.6万亩土地,入社农民达1014户。
目前,像仁发合作社这样的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黑龙江已突破20万个,全省土地规模经营超过1亿亩。在十九大关于农业现代化新部署下,良田、良机、良法深度融合,壮美的黑土地正不断释放新的活力。
怎样卖——
既要种得好,又要卖得好,“龙”字号闯出新市场
一张年卡,60公斤大米,每月5公斤,投递12次。
“麻烦一些,但每月现吃现磨,味美营养。一年至少电话沟通和微信客服24次。”哈尔滨壹村人农业有限公司创始人王村说,米是五常稻花香,会员还能通过互联网随时查看水稻长势。
卖米,是卖质量,也是卖服务。
壹村人开设“有家鲜”原创视频,教会员怎样做出最香的米饭。一个“母亲节就是为妈妈做美食”视频,点击量高达310万。“‘月递鲜享’理念,很受追捧。今年,壹村人会员已达2万名。我们计划5年内覆盖全国百万家庭。”王村信心满怀。
量大链短,种强销弱,农产品“质好价不高、量大不挣钱”的隐痛,一直困扰着黑龙江。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由“卖得好”倒逼“种得更好”,龙江农业勇过“市场关”。
以政府名义举办全省农产品营销大赛,省领导为农民亲授16条营销妙招;召开农民售粮大会,种地大户面向经销商推介产品;开展“我在黑龙江有亩田”网络众筹……从“田间地头”到“市场端头”,一个个“第一次”,让“龙江米”“龙江菜”“龙江奶”“龙江肉”“龙江山珍”“龙江杂粮”热销全国。
互联网上找市场。大兴安岭深处的图强林业局,伐木工人刘凤放下斧头锯,搞起特色种养。他种出的绿色草莓在网上卖到50元一斤。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农村电商主体达2.7万家,交易额突破100亿元。全省推出众筹、私人定制等互联网营销项目353个,带动众筹收入30多亿元。
产业链在拉长。目前,黑龙江粮食、畜禽、食用菌、蔬菜等绿色食品企业达950家。王金会说:“我们将食品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作为全省第一支柱产业打造。”
价值链在延伸。全省绿色食品认证面积、原料总量、销售收入均居全国第一;化肥、农药亩均施用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鸭稻”“蟹稻”“鱼稻”“森林猪”“森林鸡”等绿色食品层出不穷。黑土、黑森、北大荒等“龙”字号品牌,声名日隆。
现代农业看龙江。冰封的黑土地,正孕育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 人民日报 》( 2017年12月16日 01 版)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