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和中游交界处,湖北宜昌。初冬时节,记者溯江而行,目之所及,一片绿色。
2017年前11个月,这座工业大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6%,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2.6%,地方财政总收入下降8%。
数据回落的背后,是一场力破“化工围江”的自我革命。
2017年,宜昌关停25家沿江化工企业,涉及年产值20多亿元。这是该市长江沿线化工企业“清零”3年行动的第一步。与此同时,宜昌长江沿岸生态廊道建设全面启动,九大民生环保项目集中开工。
“地方财政收入下降、支出增多,不是没有压力,但为了还长江一江清水,这个腕必须断!”宜昌市常务副市长袁卫东说。
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如何并生共存、相互滋养,是摆在中国面前的新课题。
“这么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冲突到了临界点,很多发展成就甚至因此得而复失。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就是要回归发展的本来目的,即满足人的需求上来。”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晓华说。
千百年来,长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经济社会大系统,构成一条独有的自然生态屏障。改革开放以来,沿江省份经济增长步入快车道,长江也迎来新的发展时期,成为货运量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
然而,多年的高速发展,令这片承载着20%左右国土面积、40%以上人口的流域,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
“重化工围江”、过度捕捞、非法采砂、污水排放,生态环境不堪重负;下游是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中上游还有大别山区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长江水道存在瓶颈制约;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传统模式走到尽头。
新时代,长江经济带要走怎样的发展道路?
“两年来,最深刻的变化是理念的转变。”四川省泸州市委书记蒋辅义说,无论干部群众,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共识。
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统一市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要用“快思维”、做加法;科学利用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统筹港口岸线资源和安排一些重大投资项目,则要用“慢思维”,有时要做减法。
加减背后,是地方财政收入减少、短期效益递减、环保投入增加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承载着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
“这是第一个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首要原则的区域发展战略,是基于新发展理念的重大思路调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说,对我国的发展来说,其意义是变革性的。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