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绿色发展体系,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1月30日,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我们应该充分认识绿色发展体系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建设美丽中国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一、建设绿色发展体系需要多种方法手段的共同运用
构建绿色发展体系需要多方发力,多种方式手段共同发挥作用。首先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绿色发展的起始端实现绿色化,为绿色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绿色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通过改革起始端的物质构成来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使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供给有效而且高端,以刺激供给端根据市场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资料供给,从而提高生产要素与生活要素的生产效率,提升供给的质量与效益,推进与绿色发展直接相关的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等方面落到实处。实施供给侧改革推动绿色发展,需要建立围绕降低资源消耗与提升产出效益为目标的发展方式,通过相关的体制机制建设提升全要素的生产率,以最终达到可持续状态。从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与降低生态成本来看,绿色发展和供给侧改革秉持相同的理念,只是供给侧改革侧重于源头治理,绿色发展侧重于生产全过程。
要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确保在生产领域、流通领域、消费领域中资源能源消耗量降低与生产资料的循环再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就是通过多次循环使用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避免生产过程中的浪费现象,以不产生或少产生废弃物为基准,以现存资源能源的使用为主,尽量减少新资源能源的开采;减少因生产而产生的废弃物,或原来以废弃物形式存在的物品现在转变为可以重新利用的资源而进入生产领域,从而降低环境污染。发展低碳经济就是确保经济发展中较低的碳排放量,要求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包括增加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使用量,增加森林碳汇,降低能耗水平和碳排放总量等,以促进生产发展需要的能源的可持续性,减低因为高碳行为带来的气候异常变化。我们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在发展生产与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力推绿色化,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都实现循环低碳,在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中节能减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要大力发展绿色科技,发挥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第一生产力”的推动作用。绿色科技有利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但其本身的创建和普及会遇到一定困难,同时作为相对较新的手段,其发展也离不开政策保护与法治保障。科技发展需要人才,在绿色科技发展中要重视人才的作用,加强产学研的联合,让技术尽快实现从构想设计到探索研发,再到生产实践的转变,让科技尽可能实现从观念理论到物质效能的转变,进而推进绿色发展。在绿色科技创新方面,我们既要加大自身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也要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加强国际领域绿色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争取形成自己的绿色核心技术。
二、建设绿色发展体系需要正确的思想观念为指导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在建设绿色发展体系过程中,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践行正确的自然观念、发展理念与消费理念。
一是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念。要扭转对自然的传统观念,去除人类中心主义的不良影响,做到爱护环境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马克思曾经指出人是自然界一部分,其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界,需要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近现代以来,由于资源环境的破坏,直接威胁到人民的生存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其实就是破坏自身的生存。因此,必须树立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观念,并将这种科学的自然观念真正融入到绿色发展实践中去。
二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习近平同志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本身不是生产力,但是一旦被纳入到生产过程中就会展现出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生产资料,进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绿色发展理念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以普及,以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三是践行绿色消费理念。绿色消费首先需要节约在先,集约意识相伴,在吃穿住用行等方面坚持节约集约的原则。选择对自然友好的消费模式,提倡在居住、旅游、饮食、包装、服饰等的绿色化与集约化,反对奢侈浪费的非理性消费行为。我们应树立并践行集约节约、绿色低碳、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在耐用消费品方面尽可能选择绿色新能源产品如汽车、电器等;在非耐用消费品方面,也尽可能选择绿色化的商品,少用塑料制品,拒绝过度包装浪费等现象。要及时断水断电,节约水源能源。这些都是力所能及的、举手投足即可实现的绿色生活。我们要努力践行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为推进绿色发展作贡献。
三、建设绿色发展体系需要可靠的体制机制作保障
建设绿色发展体系,必须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破除阻碍绿色发展的体制弊端,形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是社会层面的制度环境。用强有力的制度来保护资源环境,是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保障。制度的刚性与强制性是调整、维护社会系统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可以确保绿色发展的健康运转。绿色发展体系既体现着社会对制度合理性的价值认同,也体现着社会对公共道德的理性规制。在面临生态威胁条件下,探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规章制度在其中起着保护生态环境与促进绿色发展的桥梁作用。因此,要从价值取向和制度建设方面加快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建构既体现生态正义又反映社会正义的绿色发展体系。
二是要不断完善统计评价体系。传统统计评价体系割裂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致使在生态问题治理中出现权责主体混乱的情况,环境管理部门与经济发展部门之间分工不合理,协同发展程度低,也带来了发展决策中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效益的现象。因此,有必要构建反映绿色发展要求的评价体系,把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效应纳入到社会发展的总体评价中。其中,要特别关注并完善政绩考核体系,确保绿色发展的正确方向。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中加大绿色发展相关系数的权重,逐渐建立绿色GDP考评体系,将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精神文明发展、生态环境等作为综合评价体系的内容,作为领导干部奖惩与升降的重要指标。同时,要从不同功能区的主体定位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出台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不对考核一刀切。要不断完善领导干部任期内与任期外的持续问责、甚至终身问责制度,以规范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理性经济行为,确保绿色发展的持续性。
三是要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治理生态环境需要制度和法治的保障,用制度和法律来调节经济与生态、人和自然的关系。在立法方面,尽快完善保护资源能源和环境治理的法律法规,对现有法律法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和补充,及时调整不合时宜的条款,在污染防治、循环节能、补偿、税收、功能区建设等方面加快地方性规章制度建设,推行最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与保护措施,清理与绿色发展相违背的规章制度,把绿色发展纳入法治之中。在执法方面,严格依法行政,强化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于破坏绿色发展的行为坚决严厉打击,铁腕执法,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执法过程中,采取多部门联合行动、共同执法的方式,联合环保、水利、国土、林业、农业、税收等部门,加强与公检法机关的合作,及时高效快速地制止违法活动,打击犯罪行为。
建设绿色发展体系,不能靠单方面的力量,而是要发挥各类主体的合力,共同推进。要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把绿色发展体系建设提升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程上来,利用组织领导、规划导引、财政支持等方式来大力推进。要强化企业的绿色意识与责任意识,督促企业自觉进行生产结构的调整升级,减少污染排放。要引导公众参与到绿色发展事业中来,群策群力,共建共享,形成建设绿色发展体系的巨大合力。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作出了战略部署。绿色一词成为使用频率极高的关键词,出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之中,绿色发展提到新的高度和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了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我们要从现在到2020年打好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到2035年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们不但是一个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国家,而且是一个社会文明、生态文明高度发展的国家。我们要为保护生态环境,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而不懈奋斗。
(作者系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