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伦旗的湿地,水鸟栖息。 肖助 摄
浙江在线2月14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章宏法 黄珍珍 张萍 张孙超)沙漠多雄风,四顾浩茫茫。
1月10日,当记者站在塔敏查干沙漠的银沙湾,发现眼前的沙漠既熟悉又陌生。一个个沙丘连绵起伏,壮阔而无垠,与想象中的沙漠形象相吻合,但银沙湾感受不到沙漠的寂寞与荒凉,反而有喧闹的气息。
这片位于内蒙古库伦旗的沙地被人称为“东北第一漠”,已成为展示沙漠文化和草原文化的旅游区。这里的沙山沙峰、沙谷沙梁,鬼斧神工,如巨浪排空,有着神秘的吸引力。只见两辆越野车在连绵的峰谷间奔驰竞逐,时而跃上峰顶,后轮甩出一股股沙浪,时而急速俯冲到落差达七八十米的谷底,车身几乎垂直,惊出旁人一身冷汗。
“这里夏天可热闹呢!各个地方的越野车纷纷过来,汽车的轰鸣声、沙海的风啸声、人潮的呐喊声响成一片,附近村民办旅馆都致富了。”旅游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银沙湾景区于2013年8月开工建设,主要包括安代文化博物馆,蒙古部落,萨满文化博物馆,草原民族风情展示区,越野车营地,房车营地,滑沙场等景区景点。每年举办的沙漠越野嘉年华活动,数万辆各式赛车展示速度与激情,加上真人CS野战、蒙古族歌舞、篝火晚会等特色活动,还有牛肉干、手扒肉、炒米等独具地域特色的风味小吃,吸引了全国各地户外运动爱好者和游客,已成为内蒙古的品牌赛事。
“这是把生态劣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一个典型。”库伦旗旗委宣传部副部长仇玉敏说,库伦旗持续开展南治沟、北治沙活动,依托荒山和沙漠的独特景观,将发展旅游业融入生态环境治理中,以绿色产业富民。
库伦旗地处燕山北部山地向科尔沁沙地过渡地段。燕山山脉自旗境西南部延入,在中部与广袤的科尔沁沙地相接,构成旗境内南部浅山连亘、中部丘陵起伏、北部沙丘绵绵的地貌。风沙肆虐、土地干涸是未治理区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由此,这里被国家确定为水土保持八大重点治理区之一。
环境就是民生,库伦旗把生态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建设来抓。2011年以来,累计完成人工造林50多万亩,封沙育林40多万亩,围封沙化退化草牧场200多万亩;按照产业布局科学用沙49万亩,重点开发沙漠旅游、工矿用沙等,坚持防沙、治沙、用沙相结合。
“以前,这里山上树木少,水土流失特别严重,年年受灾,种了一年的地还不够孩子们一桌的饭呢。如今,在山坡上挖坑修上一道道梯田,下再大的雨,水也下不了山、冲不出沟,水不走、土不跑,就能长好庄稼。”扣河子镇韩家仗子村农民郭方站在刚刚修好的一段梯田埂旁告诉记者,为了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和农牧业发展条件,旗里每到秋收后都会动员全旗干部群众义务出工出劳、分片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绿色作底,产业升级。2017年,该旗发展集中连片荞麦核心种植区10万亩,发展蔬菜种植基地5000亩,千沟万壑、绵延沙海成为出产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的沃土和特色富民产业的金字招牌。
“经过治理,沙区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3%提高到现在的22%;南部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0平方公里,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遭破坏趋势得到扭转,生态状况大为改善,百姓的获得感大大增强。”仇玉敏骄傲地说,库伦旗如今已是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全国造林绿化模范旗。
库伦旗的沙丘。 浙江在线记者 张萍 摄
记者走笔:吹尽狂沙始到金
张萍
库伦,在蒙语中的意思是庭院,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有游牧民族聚集生活,直到今天还能看到各民族文化在此交汇的印记。如果从高空俯瞰,在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的科尔沁沙地上,会发现一块绿洲坚强地向沙地挺进,那里就是库伦。
广阔的草原上不只有风吹草低见牛羊,还有肆虐的狂沙。“我小时候,经常一觉睡醒,屋子被埋了半截。”一位五十多岁的牧民在采访中回忆治沙以前的生活,“没有女娃愿意嫁到这里。”经过几十年的辛勤治理,政府和民间合力将沙境线牢牢锁住,打响了治沙反击战。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当地人要的不仅是治沙守护家园,更打起了让沙子变金子的主意,沙漠旅游、沙漠水稻、沙地产业、沙地扶贫……每年从全国各地来此领略奇景的游客,带来了人气,也为沙地经济注入了活力。
大陆和海洋交汇的海岸线,是孕育文明的繁荣之所,库伦的“沙岸线”上,一场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凯旋曲也正在谱写。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