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稍显拥挤的客厅,一缕药香萦绕,陈旧而整洁的家具,诉说年轮故事。不远处街道的车水马龙,让这里显得愈加静谧。“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位“国医大师”就住在这样一间再普通不过的老房子里。
“中医本身就是科学,能把病看好就是实事求是的科学。”已退休19年的李济仁,至今仍坚持每周四坐诊。按照往常惯例,早晨6点起床,晨练、看报、吃饭……然后徒步十分钟去安徽芜湖弋矶山医院出诊。
作为当代中医药教学的开创人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帖”传人,李老悬壶近70载,以济人济世之情怀,亲身传播中医国粹的精华与智慧,广施仁爱,惠及四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我国现代中医的振兴之路。
初心是仁心
医在民间,大医情怀充满人性温度。
李济仁,原名李元善,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上中学时,他不幸染上疟疾。在那个医疗条件奇缺的年代,看个病都要走很远的路才能找到医生,他不得不休学在家养病。病痛折磨期间,正值战乱,百姓的病患之苦,他感同身受。
首届国医大师李济仁、国家非遗“张一帖”第十四代传人张舜华在安徽亳州华佗故居。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生病期间,李元善萌生了学医救人的想法。病愈后,李元善就做出了弃文学医的决定,当时,他只有十二三岁。后来,长兄不幸夭折,更加坚定了他学医的决心。
李元善先是在汪润身老先生处学医,后闻定潭“张一帖”之名,又拜其传人张根桂为师,抄方巡诊、采药制药。“转益多师是汝师。要想为人民服务,技术上必须要精,再就是医德要好,那就必须进一步学习深造。”后来,张根桂将女儿张舜华嫁给他,夫妇俩由此成为“张一帖”第14代传人。
“一帖”传世 400 载,至今犹记“赶定潭”。张氏一脉是北宋名医张扩的后代,擅长治疗伤寒。明朝嘉靖年间,传人张守仁独创药方“张一帖”。张氏一门医者仁心家风传世,直到民国,定潭“张一帖”还常年在路边免费供应“药茶”,为年纪大的病人或家庭困难的病人免费看病。此即当地人人称道的“赶定潭”。
历时六年学医出师的李元善打算大展鸿鹄之志,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李济仁。“所谓元者,善之长也,做医生必须要济世救人,要济世为怀。”在此后的从医日子中,他一直践行着这一初心。
20 世纪 70 年代末,李济仁夫妇先后调入皖南医学院工作。但“‘张一帖’在老家定潭的根不能丢。”于是二老把当时年仅 17 岁的次子李梃留在了家乡,成了“张一帖”在定潭的守护者,延续着当地“赶定潭”的传说。
孜孜以求医、教、研
执着与创新,有时是一种责任。
中医药学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凸显了中医药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李济仁(摄影:魏爱林)
李济仁先生正是掌握了这把“钥匙”,开启了中华文明宝库,同时开创了属于他自己的中医药传承之路:源于新安,立足国学,重视临床,走向科学。
新安医学是徽州文化中“宝库中的宝库”,并素以“南新安、北华佗”而蜚声杏林,而歙县定潭“张一帖”又是新安医学中影响最大的世医家族之一。
作为世医传人,前人给李济仁设定的人生轨迹或许是要其传承“张一帖”的医术,守住其祖辈遗产,但李济仁并没有因循守旧。学成后,李济仁先后从乡村走到县城,又从县城走到城市。为了传承中医文化,开始从事当代中医药教学工作。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医药教学还是个新生事物,没有人知道该如何授课,从何讲起,更没有人告诉你该如何教学。李济仁靠着自己的努力,刻苦钻研,认真摸索,与中医界同仁一道,硬是闯出了一条新中国有史以来的中医药教学之路,甚至连教材也是自己编写。
改革开放后,李济仁积极提倡开展新安医学研究,主张发掘新安医学这座丰富宝藏。结合西医研究成果,他为中医内科、妇科病创造了多个效方验方,提出“痹痿统一论”等系列学说,制订“辨治顽痹四法”,注重融汇新安医学学术思想以及《内经》理论与诊治方法,从临床实践中加以体悟。同时,还原 668 位新安医家和 400 余部新安医籍的原貌,传承发展新安医学。
中医的临床手段很多,各种方法都有不错的疗效,但在标准化上做得还远远不够。李老说,对于“中医”,我们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所以要“立足国学,走向科学”,国学是“溯其源”,科学是“解其因”,两者都是在为中医学寻找话语权。
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可以使人们重塑中华民族的信仰、找到个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要研究古代的东西,必须要结合到今天,要继承必须要发展,要将古和今结合。”谈及中医药传承,李老颇喜欢引用《内经》进行阐释。
少年李济仁从师前后学医6年,其中就花了2年时间攻读《内经》;青年时期又两次进入安徽中医学院和北京中医学院《内经》师资班各学习1年。正是这部被中医界奉为圭臬的经典著作,把他引进了研究中医理论的殿堂。
李济仁和孙女张涵雨(摄影:杨小淼)
自古有云:“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中医方药剂量与疗效的关系是中医药学术的关键问题,也是困扰中医药进一步走向世界的难题。
“中医不能封闭着传承,有创新才有发展,发展好才能发扬光大。”李济仁一直鼓励子女勇于探索未知,用现代方式来传承和研究中医。
对此,李济仁四子李梢率先提出“网络靶标”的概念,通过这种方法,他不仅已从中药方剂中发现多种抗血管新生中药成分组合,而且很可能开创了一种与传统的、以大量试验为基础的“试错”研究方法完全不同的、全新的思路和方法。该成果于2008年申请了中国、美国发明专利并获授权。论文发表于《BMC系统生物学》后,被国际千名医学家(F1000)作为“必读论文”推荐给全世界的医学和生物学工作者研读。
2016年,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昭示中医药在国家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将真正为中国形象代言。中医药已成为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代表,逐渐受到世界瞩目。
不宥门规传后学
“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点睛之语。
在传统医学界,包括“张一帖”在内的众多新安医学世家,每一支每一脉或多或少都存有祖传下来的独门绝技,或叫看家本领。看家本领一般来讲是秘不外传的,这是古代保护“知识产权”的一种方式。
但为了中医药事业的明天,李济仁以宽广的胸怀、高瞻远瞩的视野,不宥家族师门,“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无私传授自己的心术。“我们的技术再高明也还是要为人民服务,让更多的人学会看病不是更好吗?”
早在 1958 年,李济仁、张舜华夫妇就响应国家号召,将“张一帖”家传秘方无偿献给国家。2009 年,他们又与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签署协议,无偿捐建了医艺馆。而更令人津津乐道的是,这一门还有“五子登科”的故事。
国医大师李济仁夫妇和四子一女
李济仁长子张其成(随母姓),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以文化传扬中医国粹;
女儿李艳,现为皖南医学院主任医师,弋矶山医院中医科主任,全国第六批名老中医专家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安徽省名中医,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痹病学”学科带头人,在临床实践中传播发展中医;
二子李梃,大学毕业后应父母要求,回到定潭经营诊所,继续“张一帖”家传,并一手创建出“新安国医博物馆”,践行“医在民间”的价值理念;
三子李标,是中国科学院博士、德国洪堡学者、旅美科学家,现开展物理学与生物医药探索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际奖励;
四子李梢,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开辟“中医药生物信息学”、“网络药理学”新方向,研究成果入选“2014世界中医药十大新闻”,致力于用科学发展中医。
此外,李济仁还培养了973首席科学家、著名中医糖尿病专家仝小林教授,形体医理学专家、“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胡剑北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江苏省方剂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孙世发教授等一大批英才。现如今,“张一帖”已不再是一枝单传,而是春满杏林。
“大医隐于林”。当被评为全国首届国医大师时,李济仁的身影方才显山露水于世人面前。时光流逝,人生如卷。李济仁如今已成为中医界一方重镇,但仍很谦虚:“其实我的水平还够不上大师一级的水平,所以我觉得惭愧啊!怎么办呢?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