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剪纸艺术。中新网记者 张楷欣 摄
中新社乌鲁木齐3月23日电 题:“非遗”传承者:创新让“非遗”传承更具活力
如何让十余岁的孩童愉快地喜欢剪纸艺术?赵飞在开课伊始,给孩子们播放了一个大约两分钟的剪纸动画《桃村双龙井的剪纸故事》。“现在很多孩子都爱看国外的动画片,但我们国家也有很好的传统文化,只是缺少能够用他们接受的方式、方法,让他们融入进来。以动画的形式给孩子们展示剪纸艺术,更容易让孩子们接受剪纸艺术。”
赵飞师从新疆“非遗”剪纸艺术传承人王革。22日,她在乌鲁木齐市第五十三小学展示剪纸的魅力。她告诉中新社记者,“非遗”文化进入校园,可让更多的孩子从小认识传统民间剪纸,利于“非遗”的传承。“给同学们展示的剪纸动画,他们看了一遍还不够,又要求再看了一遍。”
三月初,乌鲁木齐水磨沟区启动“传承讲堂——文化艺术进校园”活动,新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7坊街创意产业聚集区内的“非遗”传承人王革(剪纸)、那鼎浩(面塑)、胡林生(绳编)、建乐(油塑)等传承人走进多所学校,开展“非遗”文化艺术讲堂。
赵飞说,把传统的剪纸文化,结合新时代的时尚元素后展示给世人,更能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只有更多的人传承剪纸艺术,这种文化才能传承下去。“非遗”的传承需要创新,这也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记者注意到,自幼跟随母亲和祖母学习剪纸艺术的王革,多年来义务授课千余次,将剪纸艺术带给更多的人们。她也曾说,剪纸艺术的传承需要和现代需求相结合。这就要求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需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发传统文化的现代活力。
同样自幼跟母亲学习绳编艺术的胡林生,也带着他制作的各种精美的手链、头饰等绳编作品,来到乌鲁木齐第五十三小学,“我希望能将母亲传给我的绳编艺术,传给更多的人,让绳编艺术能长久地传承下去。”胡林生如是说。
和胡林生一样传承绳编艺术的邹永萍告诉记者,他们现在制作的绳编作品“根”依然来自祖辈的传承,但花纹、图案、用途等都有了创新的形式。五年级学生王子琦表示,自己很喜欢传统文化,学习绳编以前,在练习书法,希望能多跟胡林生老师学习绳编艺术,“发现绳编真的很神奇,一根绳子竟然能编出美丽的图案。”
据悉,“非遗”文化艺术讲堂将在多所学校持续进行。乌鲁木齐第五十三小学校长杜红芳表示,该学校2015年开始设武术、京剧、书法、围棋、篆刻等近40门传统文化课程。这些都是祖辈们勤劳智慧的结晶,需要代代传承下去。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