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国内综合 正文
志愿军烈士骸骨回国,一个讲了六十多年的回家故事……
2018年03月26日 14:32:44 来源:中国军网

  民政部1日发布消息,经双方磋商,韩方将于今年3月28日向中方再次移交20具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相关遗物,在此之前,双方将于今天在韩国共同举行装殓仪式。

  资料图:韩方将向中方送还志愿军遗骸。

  2014年至2017年,中韩双方已连续四年成功交接569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今年是按照中韩双方达成的共识实施的第五次交接。

  在每年的清明节前,随着忠骨的回归,我们在朋友圈迎接、感慨、致敬的同时,更应当知道除却这些缅怀之外,老兵被带回来的,不只是他们的遗骨,还有他们不灭的精神、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一个讲了六十多年的回家故事

  这是一段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历史,它不仅是书本上无言的话语、生硬的数字,也是一个讲了六十多年的回家故事。

  在韩国北部坡州市、距离朝韩军事分界线仅6公里的一个村庄旁,一条泥泞的小路的尽头,有一座几乎很少有人知道的、颇为神秘的墓地。

  在这里,所有的墓碑,都不是按照韩国传统向南安放,而是朝着死者家乡的方向——北方。

  这里共安放了数百具志愿军烈士遗骸,但他们到底是谁,叫什么名字,生于何年又死于何日,全部都是空白,木板做的简易墓碑上,写的最清楚的就是译为“中国军”的韩文。

  那年,那月,许许多多十几二十岁,在有些人眼中还是孩子的志愿军战士步入朝鲜战场。

  经历了几十次战斗后,有的连队的一百多张年轻面孔只剩寥寥之数,有的连队在猛烈的炮火下共赴光荣,还有的连队在冰天雪的战场上化作了“冰雕连”……

  数万将士,烈骨忠魂,不留姓名地长眠在了异国他乡。

  资料图:韩方将向中方送还志愿军遗骸。

  “古来征战几人回?”几人回?几人回……

  幸矣!从2014年开始,每至清明节前,我们总能等到一批批英雄荣归故里。有的人,为了看他们一眼,已经等了几十年……

  有位老人叫曹秀湖,一名志愿军老兵。

  1950年,曹秀湖作为第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在66军197师任救护兵。

  2014年,85岁的志愿军老兵曹秀湖,从报纸上看到新闻后,背着家人,早上8点钟就赶到了烈士陵园门口,静静地等待着。

  2014年3月28日,韩国运送437具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这里面有曹秀湖的战友。

  老人从20多公里外赶来,一个人在这里站了5个多小时,只为了再看当年的战友们一眼。

  六十多年的生死相隔,故国远离,终于在这一天重聚在深情的目光里。

  那是跨越了六十多年,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等待和期盼,那些被时光留在过去的故事,被岁月锁住的战火记忆,可能只有待英雄归来时,才能在这些老兵的记忆里重新解锁。

  骸骨回家,也是老兵们另一种形式的重聚……

  一段我们不能忘却的历史

  有名有姓的志愿军,无名无姓的遗骸。

  其实,很多人都不清楚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作战的。也许在人类战争史上还从来没有过哪次战争出现过如此悬殊、如此震撼人心的数字。

  上甘岭战役,敌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

  志愿军战士在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两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许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的情况下,持续鏖战43天,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

  1950年11月28日,长津湖战役打响的第二天,志愿军第20军第59师第177团1营6连,奉命攻击柳潭里以南9公里的死鹰岭,阻击美军陆战1师南逃。

  结果在零下40摄氏度的极端严寒下,穿着单衣的125名官兵全部冻死在死鹰岭高地上。

  漫天风雪中,官兵们牺牲后仍然持枪俯卧战壕,保持着战斗姿势,仿佛是一群随时准备跃起的冰雕,却再也迈不出冲锋的脚步……

  志愿军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艰苦奋战,就是这些年轻的战士把美军打到了谈判桌上。

  也许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明白,自己的背后就是祖国,所以如此拼命。

  曾经,197653名中华儿女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寄宿”了六十多年,如今忠骨回家,带回家的还有带领大众解锁历史、回望历史、反思历史的“密码”。

  我们常说,遗忘历史就是对未来不忠。

  生活在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年代,我辈自当传承接力,牢记历史。

  一种绝对不能遗失的军魂

  上甘岭战役,美军崩溃。

  据说美国军人对中国军人怀有一种颇富神秘感的尊重。

  这种尊重来自那些在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连一把炒面一把雪都吃不上依然冲锋不止的战士,来自那些在零下40度严寒中单衣单裤作战冻死在长津湖畔的英雄。

  那些给美军印象深刻的“撕心裂肺的军号声”“尖利刺耳的哨子声”,那种奋勇拼杀、排山倒海之势,那种除去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的志愿军精神,被称为“谜一样的东方精神”。

  谜一样的东方精神,便是那个时代的中国军魂。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枪炮声早已停息,战争也仿佛离我们很远很远了。

  有外媒在鼓吹着中国威胁论的同时,也在黑暗处发出轻蔑的质疑:中国的年轻一代,还能否举得起钢枪了?

  九八抗洪,战士用身体筑起人墙。

  汶川地震,空降兵某部数名战士从高空跳出舱门。

  回想汶川地震、九八抗洪、天津爆炸……

  一群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他们用身体筑起人墙抵御洪水,他们写下请战书、立下生死状从5000米高空跳往灾区,他们穿着迷彩绿逆着人群的肩膀跑出“生命通道”。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雄赳赳气昂昂”驶过天安门前的方阵中,大多都是年轻而坚毅的面孔,紧随其后的是老兵沧桑而坚定的敬礼。

  一声声的脚步声中,是新老两辈对中国军魂的交接传承。

  对于如今新时期的中国军队,我们正在走着的和将要走的路,其实是沿着先烈们的路延伸过来的。

  我们或许远远不足以称得上是英雄,但我们却继承了前辈英雄们一以贯之的信仰,那便是中国军魂。

  3月28日,又一批英雄老兵即将回家。

  烈士遗骸归来的同时,那份记忆、那段历史、那种军魂也再次回荡在我们心里。

标签:故事;回家;志愿军;军魂;老兵 责任编辑:金林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