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何选择这里?这里靠啥吸引他们?
四座城市的“人才故事”(聚焦引才用才)
近来,多个城市推出吸引人才的措施,从户口住房“红包”到创业支持补贴,从家属安置政策到精神层面激励,招才“福利”覆盖全面,人才有了更多选择。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力人才资源,这是创新发展的最大“富矿”。近年来,尊重创新、尊重人才的风气日益浓厚,人才创业发展的环境不断改善。
今天起,本版聚焦各地招才用才举措及其成效,通过讲述人才故事、梳理各地政策、探讨实际问题,总结经验做法,提供参考借鉴,为吸引人才、用好人才、推动发展助力。
——编 者
人才心声
孟凡帆留在武汉拒绝多城邀约
难舍“光谷”营商环境
记者 程远州
接到湖北省“三八红旗手”证书,孟凡帆很诧异——整个武汉东湖高新区(下称光谷),只有她一个人获得了这项荣誉。“没想到政府这么重视我们这样一家创业公司的员工。”她说。
在光谷生物城,36岁的孟凡帆在众多产业人才中显得有点另类,她9年前参与创业的盛齐安生物科技公司,致力于载药囊泡治疗肿瘤技术市场转化,但至今尚未给地方政府带来一分钱税收。
“让我们死心塌地留在武汉的,就是这种为企业做好服务却不急于要回报的态度。”孟凡帆说。
孟凡帆的梦想是实现抗癌技术的“中国造”,抗癌之路,首重人才,在盛齐安公司,载药囊泡治疗肿瘤技术发明人黄波及其弟子张一是科研团队的核心。黄波,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自2006年作为高端人才被引进回国后,他先后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3551光谷人才计划”等多项人才计划。
“技术研发2010年左右就完成了,但临床试验迟迟找不到医院合作,审批也卡了壳。”孟凡帆介绍,当时,由于审批制度不完善,相关主管部门一直无法有效推进新技术的审批,“形势一度让人感觉绝望”。
此后,在多方协调下,这项技术开始在武汉多家公立医院试用,又在2015年7月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取消后,扩展到河南、湖南、天津等省市。
“营商环境就像空气,创业者身处其中,对其冷暖尤其敏感。”孟凡帆说,在新技术临床试验成功后,为了尽快推进物价审批工作,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办公室专门将省卫计委和省发改委物价审批部门的相关同志请到东湖高新区现场办公。
不仅物价审批,创业过程中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孟凡帆都习惯于向光谷生物城办公室求助。在光谷,每个高新技术企业都有自己的甘当“店小二”的干部帮忙。
去年5月,张一在评副高职称时因为弄错了申报程序,需要重新申报,但时间只剩一个下午。无奈之下,孟凡帆只好求助生物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钱德平。钱德平立即到处联系,申请加急,让张一赶上了申报的“末班车”。
“我们这种创业公司,无法用钱留人,只能尽可能为人才争取政策。”孟凡帆说。
去年3月,盛齐安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敲钟挂牌,正式登陆“新三板”。“现在我们闻到了春天的气息,已经有几个城市发来招才邀约。”不久前,孟凡帆拒绝了沿海一个大城市的招才计划。“对方开发区的区长亲自来谈,有意向给我们500万元奖励资金,还许诺在企业落户、与医院合作、建设产业园区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但我们再三考虑,还是舍弃不下光谷生物城的营商环境。”
陈星来到成都顺利完成几件大事
职业前景好,生活质量高
记者 宋豪新
2010年,北航本科毕业的陈星在某一线城市顺利找到人生第一份工作,从事电信行业,一干就是四年多。事业起步虽快,但压力也与日俱增,陈星动了离开的心思。
老家在陕西的陈星有份古城情结,第一次到成都,他就喜欢上了,但真正决定南下,陈星还是犹豫了一阵。
“要考虑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还要考虑未来家庭的生活质量。”在成都,陈星所在的电信行业人才需求很旺,除了国企,还有华为、中兴等企业,产业相对成熟,配套也比较完善,这几年,因为科技型企业增长很快,成都吸引集聚了不少年轻人,“闲适中不乏紧张,有创新的活力。”
下定决心后,陈星走得很干脆,“赶上年底,年终奖我都没拿。”
和许多人一样,购房、落户是陈星面临的现实问题。到成都头两年,他和妻子租房住,然而随着孩子出生,买房落户成了刚需。“一开始看了几套房,还没买就赶上了限购,非常郁闷,也怀疑过自己是不是选错了城市。”
好在2017年有了人才新政,陈星一下子有了盼头。“新政一发布就赶紧去锦江区落了户。有了户口,房子很快也买到了。”
2017年7月成都出台人才新政12条,对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等不同群体分类施策,包括技术学历直接落户、免费入住人才驿站、扶持创新创业等。据统计,新政12条实施以来,吸引落户青年大学生人才16.4万余人。其中,持全日制本科及以上毕业证落户的青年人才约占99.79%,30岁以下的人才超过80%。
在陈星看来,成都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大。现在,外地毕业生来应聘,7天以内可免费入住青年人才驿站。还有一些没房的人住进了人才公寓,房租低于平均市价,租住满5年,还可以不高于入住时的价格购买。按照现在的规划,未来5年,成都预计建设29万套人才公寓。一些学历更高的还申请到了“天府英才计划”的奖励补贴,在成都工作时间越长,奖励补贴越多。
“很多朋友开玩笑说我来成都来早了,没住上人才公寓。但这三年,成家、生子、落户、买房,人生几件大事都完成得很顺利,我很知足。”陈星笑着说。
招才经历
龚莉为长春寻找“合适的人”
依托重点产业引智
记者 孟海鹰
将近零下30摄氏度,长春新区科学技术创新委员会副主任龚莉和龙翔集团副总吴艳丽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园里迷了路。半个多小时后找到地方时,人都冻透了。
她们要找的是哈工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科学系主任王玉金。
本来无甚去意的王玉金破例和龚莉两人谈了一上午。虽然王玉金去长春的态度并不积极,“但气氛很融洽。”龚莉说,当时,南方某省给王玉金教授开出的资金支持很诱人。“用钱砸,不是我们的强项。但我们有其它优势。比如从哈尔滨到长春只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长春不仅有新材料研发优势,还有新区持续支持的科技服务优势。”
回到长春,龚莉又仔细对项目进行了可行性论证。“这个项目新区太需要了。”作为国务院2016年2月批复同意设立的第十七个国家级新区,新材料项目是新区的一个重点战略发展方向。“选才不能一窝蜂,找准对产业链有帮助的人才是第一位的。”龚莉说,不能光看头衔,更要看实际贡献。“招商”“引智”是结合起来的。
两个月后,龚莉再顾茅庐,这次有国资委同行。怎么合作?如何干事?双方谈的全是干货。同时,龚莉热忱邀请王玉金到长春新区考察。
不到20天,王玉金来了,而且连续来了两次。
2017年5月,春暖花开,龚莉一行三赴哈尔滨,终于签约成功。“都没注意到春花绿柳,只顾兴奋,急忙赶回长春和大家分享喜悦,着手项目落地。”
2017年10月,王玉金的项目落户长春新区。11月8日,长春市推出人才新政“二十条”。项目和人才团队立即享受到现金奖励、股权投资、人才公寓等多条新政红利。
短短几个月时间,3000平方米的厂房内热火朝天,6名充满朝气的80后博士追随王玉金而来。“招才是系统化工程,需要各个部门互相配合各展所长。比如为项目配备的服务专员,就是根据引进项目而定,全区各部门参与,谁的领域谁负责。”龚莉说。
“长春新区人才工作办公室只有5个人,去年都忙飞了。”长春新区人才办主任王奇志说,有次一家企业董事长来开会,竟然走错了路。“这些年,几乎都是我们去他那儿上门服务。”
“现在,办公室电话都要被打爆了,全是咨询政策的。”长春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杨小兵说,人才工作,单打独斗能力有限,就得握指成拳,举全区之力,发挥比较优势,依托重点产业打造“产业人才高地”。
于力燕在苏州用心服务“种子选手”
帮科学家成为企业家
记者 王伟健
11年前,于力燕就来到了苏州工业园区科技招商中心。在此之前,他是某医疗集团的一线研发员。
成立科招中心,当时在全国开了先河,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科招中心的原班人马都是精挑细选的,有像于力燕这样的大公司研发人员,也有经验丰富的海归人才,他们跟海外精英人才沟通起来更顺畅,更容易建立认同感。
于力燕几乎每年都会去美国硅谷和一些高校密集的地方挖掘人才,“我们不在乎这些人才是否有资金、有团队,我们更看重这个人才是否掌握了某个领域的先进技术。所以,我们招了很多种子选手回来,在园区的孵化下,让他们成长为大树。”于力燕说。
2011年,于力燕打听到某世界五百强公司的研发总监想要回国创业,立即去联系,双方一拍即合。这个人就是陈永勤,他带着在流式细胞仪领域积累的先进技术来到苏州工业园区,没有资金,没有团队,只有一个创业的想法。短短三年后,陈永勤创立的公司被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收购,金额可能超过1亿美元。
让于力燕最有感触的是,这些人才被引进园区后,他们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从管理一个实验室的科学家,变成了管理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的企业家,他们面临着很多难题。整个过程中,科招中心要在他们创业的全生命周期内给予各种帮助。
“以前招才主要靠资金,等于用钱买人才。但现在不同,海外人才更看重园区的创业生态,产业链是否完备,居住环境是否优良,教育是否先进……”于力燕说,子女教育是海归人才考虑的大问题,园区建立了国内首家海归人才子女学校,解决了海归人才的后顾之忧。
以前,这些企业未成气候,于力燕得求着风投公司来园区投资。而现在不同了,园区很多生物医药企业越做越大,风投公司反过来求着中心人员说:“帮忙打个招呼吧,让我们也分点投资额度。”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