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至25日,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将于福州举行。这场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加快建设数字中国为主题的盛会,由国家网信办、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将集中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电子政务和数字经济发展最新成果。
记者从组委会获悉,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将作为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载体,国家有关部委在本届峰会上将发布多个助力数字中国建设的利好政策。可以说,该峰会一诞生即风华正茂、众星云集,腾讯、科大讯飞、华为等数字经济巨头将在期间争相亮相。
这场盛会为何会率先落户福州?连日来,澎湃新闻记者走进福州,通过对福建政务、环保、民生等主要领域数字建设的实地探访来探寻答案。
数字福建云计算中心(政务云)数据平台正在运行。
电子政务“最强大脑”
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提供的资料显示,2002年,福建在全国率先建成省电子政务专网,到目前已实现全省258个省直单位、各市县乡1万多个部门的互联互通,承载了各级各部门各类电子政务业务;2009年,福建再次以全国最快速度建成的省电子政务外网,实现省、市、县、乡与国家各部委的联接,目前覆盖全省150多个省级单位和7300多个市及以下单位的接入;2017年,福建再拔头筹,建成全国首个覆盖全省的无线政务专网,目前已在有关政府部门开展移动办公试点。
进入福州市长乐区,沿省道一路驱车,可以抵达一片充满未来感的建筑园区。这里是数字福建云计算中心,是福建电子政务的“最强大脑”。
“在福建,90%以上公共服务事项都可以在网上预审或受理,通过网上办事大厅,企业和群众在网上办理事项平均耗时4.16天/件;福建的进出口货物申报,从4小时压减到5~10分钟,一般货物贸易出口全流程从16天缩短到8天。”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主任蔡荣富介绍,福建政务进入“快车道”,数字福建政务云的建设应用功不可没。
数字福建云计算中心(政务云)于2017年4月投入运营,到今年3月,已经为153个省直单位540多个项目提供了2561台虚拟服务器、1122TB存储、506个Oracle数据库实例及配套的网络与信息安全服务,在全国率先实现省直部门数据中心物理整合和信息中心业务整合。
而且,政务数据通过整合,汇聚了公安、工商、民政、人社等省直部门和各地市有关法人、自然人、信用、电子证照、传感监测等3000多类15亿多条数据,在“一照一码、多证合一”、市场协同监管、精准社会救助、企业信用等领域共享利用成效显著。通过集中、集约化的方式构建政务云平台,整合各部门服务资源,优化服务流程,也提高了行政效率和管理水平。
根据估算,福建省直部门信息中心整合后,减少人员编制近100名、每年可节约运维经费近8500万元;数据中心整合后,腾出机房6000多平方米、每年可节约设备采购和机房建设经费约7600万元。
蔡荣富介绍,福建还建设了跨地区、跨部门的公共应用平台,按照一次开发、普遍应用、整体提升的原则,建成了省网上办事大厅、省网上行政执法平台、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省电子证照共享平台、省权力运行网上公开平台、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省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公共服务平台和行政监督平台、闽政通APP等,“这些平台在全省的广泛应用,也进一步彰显了信息中心在‘数字福建’技术支撑体系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目前,APP已接入省网上办事大厅和各设区市行政服务中心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事项超过11万项,提供环境信息、社会保险、医疗卫生、出境入境、司法公证和纳税缴费等21类服务,首批重点推出“五险一金”、实时路况和掌上公交等精品应用。
“‘互联网+政务服务’是福建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福建省发改委党组成员、省数字办专职副主任陈荣辉表示,通过深入推进“数字福建”建设,建设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大力推进政务信息资源的有效汇聚和共享、开放,福建省实现了“信息孤岛”的加快消除,完成了50%以上核心业务系统整合,省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不低于80%,形成全省行政审批“一张网”,“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让群众、企业办事‘最多跑一趟’或‘一趟不用跑’。”
云端上的环保
数字中国峰会开幕步入最后的开幕倒计时,澎湃新闻记者从福建省环境信息中心获知了福建省生态云(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刚刚正式上线的消息,这也是全国首个省级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项目。
“只要打开手机客户端,空气、水的质量及辐射等生态环境数据,都能直观呈现,执法部门还能在在发现污染的第一时间通过监测大数据迅速找出污染源。”福建省环境信息中心主任姜永红介绍,通过大数据管理平台的处理分析,生态云平台初步构建了环境监测、环境监管、公众服务三大信息化体系,通过信息系统整合和集约化建设,实现扁平化管理和流程再造,可提高监管效率,同时,还能实现个性化内容推荐服务,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在环境监测体系中,生态云平台构建了水、大气、土壤、核与辐射环境的统一监测网络平台,将各类环境监测数据进行了整合,并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开展综合分析和预警预报。污染源监管体系则重点围绕污染源全过程监管提供信息化支撑,建立了污染源“一企一档”,对企业从购买排污权、申领排污许可证到在线监控、执法检查、信用评价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生命周期”监管,实现监管闭环、全程留痕、永久追溯。
在公众服务体系中,生态云平台重点开发了企业服务和公众服务两个平台,将环境信息公开作为重点,公众可以在电脑端和移动端实时获取水、大气、辐射等环境质量信息,以及环保部门和企业主动公开的信息等,还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投诉环境问题,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
福建省生态云平台也首次完成国内省级生态环境大数据资源规划,与省政务数据汇聚共享平台、省水环境统一监测平台等多个省级公共平台进行了对接。姜永红给出了一组最新的数据:截至今年4月,福建省生态云平台已接入环境监测体系的监测点包括167个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点、87个水环境质量监测点、21个核电厂周边监测点、998个污染源在线监测点、73个水利厅水质监测点、7个海渔厅生态浮标监测点、1405个水库监测点等,构建了水、大气、土壤、核与辐射环境的统一监测网络平台。
不仅如此,生态云平台还可以进行“一纵一横”的数据整合共享,“纵向向上打通环保部、向下穿透至市县级环保部门及相关企业,横向则汇聚了相关厅局及互联网等数据。”姜永红介绍,目前,平台整合对接了生态环境部、省环保厅内部及相关厅局共40多个信息化系统,实现与22个省直相关单位数据共享,汇聚了生态环境业务数据、物联网监测数据(水、大气、辐射、污染源、机动车环保检测等)、互联网数据、遥感数据、数值模型计算数据(大气预报等)五大类型数据超过80226GB(未含视频数据),总计超过71亿条,日增容量约1000GB。
福州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12345便民服务热线一年365天、全天24小时不间断受理,市民可通过网站、热线电话、微信、QQ等10种方式向平台提出"咨询、投诉、建议、求助"等四类诉求
被智慧加持的12345
数字福建也让老百姓们最熟悉的12345便民服务平台也变得智慧满满。2015年1月,为提高行政效能,福州市对市网络信访中心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进行升格,组建成立福州市“智慧福州”管理服务中心,全面负责福州市12345业务的综合受理、指挥协调、监督考评,同时,全市逐步取消了各市直开通的119条8位数号码的热线电话,实现统一由12345系统进行接听和批转。
“目前平台已接入1300多家联动单位,建立省、市、县区、乡镇四级管理服务体系,群众的诉求都可以通过平台及时转派到相应的职能部门,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层次和协同办理。”福州市“智慧福州”管理服务中心系统应用处副处长林日庆介绍。
有了“智慧福州”的加持,福州市12345热线服务平台呈现出了受理渠道多样化、办理流程规范化、办理时间高效化、平台功能齐全化、协同办理便捷化、兜底处置规范化六大特色,实现一年365天、全天24小时不间断受理,市民可通过网站、热线电话、微信、QQ等10种方式向平台提出“咨询、投诉、建议、求助”等四类诉求,形成了“诉求人诉求→市中心坐席受理→市中心批转→职能部门办理→职能部门回复→诉求人评价→市中心回访”7个步骤闭环业务流程。
“智慧福州”管理服务中心话务坐席员郑燊说,对于咨询类事项,要在两个工作日内办结并答复;投诉类事项,在10个工作日内办结并答复,其中列入便民服务事项清单的,在3个工作日内办结并答复;建议类事项,在5个工作日内办结并答复;求助类事项,在3个工作日内办结并答复。平台“知识库”还汇集了各部门最新办事指南2000多条,对市民提出的简单咨询类诉求做到“即问即答”。
数据显示,自开通至今,福州“12345”平台累计受理群众诉求达225万多件,仅2017年就受理诉求38.12万件,日均受理1045多件,及时办理率为99.87%,群众基本满意率99.79%。
林日庆介绍,数字城管系统将工作流程分解为“信息收集—立案—派遣—处置—核查—结案”等6个环节,管理内容涵盖城市公用设施、道路交通、市容环境、园林绿化等领域的114类“部件”小类和74类“事件”小类,基本囊括了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其中,“部件”为城市中的单个硬件设施,“事件”即城市管理中可能出现的事件,如店外经营、施工噪声等。“与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相比,数字城管覆盖面更广,巡查内容更多,分类更精细,极大提高了问题发现能力和案件处置的效率,实现了城市管理由被动向主动、静态向动态、滞后向实时的转变。”
林日庆表示,从今年开始,“数字城管”开始迈入“智慧城管”新时代,下一步将拓展应用范围,基本形成一个纵向通贯市、区、街道、社区、楼院五级,横向覆盖市、区各个部门的城市管理服务网格化体系,实现更加精细化、智能化的城市管理。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