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国内综合 正文
辗转全国只为孩子练滑冰,中国家长创造了一个词:跑冰者
2018年04月25日 08:57:44 来源:新华社 王镜宇 代超

  吕佳怡在体能测试中。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23日上午,1972年出生的吕先生站在三亚国际数学论坛健身房外与记者聊着天,心情舒畅。

  吕先生和女儿吕佳怡来自南京,11岁的吕佳怡通过公开报名入选了中国花样滑冰队双人滑项目的海选集训测试阵容。

  23日上午与小佳怡一起参加集训的,有33岁的老将、冬奥会五朝元老张昊,还有于小雨、金杨、彭程、李香凝等国家队的名将。

  聊天的过程中,记者从吕先生那里学到了一个新名词:跑冰。吕先生说,他和吕佳怡就是跑冰的人。

  吕佳怡(左)在冰上测试中。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每个星期五,吕佳怡放学之后,吕先生开着私家车带着她从南京前往上海,找地方住下。第二天凌晨5点,吕先生叫醒吕佳怡,收拾好吃些早点,他们一起赶往冰场,上7点的冰。

  吕家父女的“双城记”已经持续了好几年。南京也有冰场,而他们之所以舍近求远,坚持“跑冰”,是因为在南京找不到合适的花样滑冰教练。

  之所以要早起赶7点的冰点,是因为吕佳怡需要做跳跃训练,早上冰场人少,她能滑得开。

  “以前在南京跟赵国娜教练训练,两年多之后她回北京了,后来我们就开始去上海了。平时还是在南京的冰场自己训练,周末和节假日就去上海找马晓冬老师练。”吕先生说。

  随着花样滑冰培训在全国各地的开展和普及,花样滑冰教练已变成“稀缺资源”。跑冰者们的目标,正是其中为数不多而且流动性大的中高级教练员。

  参加海选测试的小运动员们在冰上训练中。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最近几年,为了陪孩子“跑冰”,吕先生的应酬越来越少。“我的朋友圈几乎都被‘屏蔽’了。朋友找我吃饭,我都去不了,而且是每周都去不了。”他说。

  吕佳怡在花样滑冰国家等级测试中已经考过了步法八级。吕先生说,到了她这样的水平,保持冰感很重要,几天不上冰就会生疏。因此,他们“跑冰”的区域已经超出了南京、上海和北京。

  出门旅游的时候,吕先生都会帮女儿背着冰刀,走到哪里滑到哪里。上次来三亚玩的时候,他们就发现这里居然也有了冰场。但是,当时冰场被冰球活动包场了,吕佳怡没滑成。

  入选国家队海选集训测试阵容,对于“跑”了几年冰的吕家父女是一个不小的奖赏和激励。

  这次的海选集训,中国花样滑冰协会向全社会的花样滑冰爱好者敞开了大门。只要过了六级,都可以报名。吕佳怡和成都的张瑞琪、深圳的周子珺、南宁的丁一轩、沈阳的赵若彤和北京的李魏羽等几位小队员都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

  与当年申雪、赵宏博这些传统体制下培养出的花滑运动员不同,吕佳怡、张瑞琪这些小选手都是靠父母出资、在俱乐部练习花样滑冰的。几位小队员来自从北到南的不同城市,而家长们对花样滑冰在全国各地的“升温”有着切身体会。

  张瑞琪(右)在体能测试中。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成都已经有八九个冰场,我们基本上都去滑过,学滑冰的孩子越来越多。”张瑞琪的爸爸说。张瑞琪一周上冰6天,每天训练1.5小时左右。

  “你还没见过国家等级测试的阵势吧?”吕佳怡的爸爸对记者说,“(参加测试的孩子)从早上5点测到凌晨1点,要连测3天才能测完。”

  在这次集训中,张瑞琪的爸爸、赵若彤和李魏羽的妈妈常常聚在一起守候着孩子们。他们都说,自己的孩子是真心喜欢滑冰,否则的话坚持不到现在。

  跟吕佳怡一样,张瑞琪、赵若彤和李魏羽也都在正常上小学。赵若彤和李魏羽每天上冰的时间在两到三个小时,孩子们的花样滑冰训练都是利用业余时间。

  不同的是,有的孩子把作业带到冰场完成,有的在车上写作业,有的上完冰晚上回家写作业写到十一二点。

  小运动员们参加体能测试。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李魏羽的妈妈说,除了花样滑冰之外,她没让孩子上其他的兴趣班。但是,学校的正常学业,她要求孩子一定要认真完成。

  张瑞琪的爸爸这两天有点小纠结。他说,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通过测试被选上参加试训,同时又担心如果真的选上要面临抉择。

  双人滑选手们在体能测试中。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真要选上的话去不去(练专业)呢?去的话孩子上学的问题能解决吗?如果学籍没了可就麻烦了。”他说。

  家长们都希望,孩子在花样滑冰方面继续进步的同时能够兼顾学业,而这也是中国花样滑冰协会主席申雪正着手解决的问题。

  中国花样滑冰协会正在与北京舞蹈学院等院校进行沟通协商,希望能够达成合作,共同培养舞蹈、滑冰兼优的孩子和老师,也解决花滑后备人才的教育问题。

  尽管这次测试的结果还没有揭晓,尽管孩子们的花滑前景还有一些不确定性,家长们对于中国花样滑冰协会这次将集训大门向社会开放的新举措都比较认可。

  小运动员参加体能测试。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我们是来学习和体验的。这次社会报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是非常好的尝试。”张瑞琪的爸爸说,“孩子们能和国家队的队员同场训练,很长见识,机会太难得了。这次专业团队做的体能测试也能让我们对孩子各方面的情况更加了解,回去就能更好地把握训练的方向了。”

  这次入围海选的几位小选手,已经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冰龄都在五六年左右,家长们的投入最少也有十几、二十万元人民币。在几位家长看来,孩子们这么喜欢滑冰,这些付出是值得的。

  小运动员们在测试中。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把钱存起来更有意义。”吕先生说。

  吕先生有着自己的小心愿,他希望江苏省的体育局能够更重视花样滑冰这个项目,希望南京也能有高水平的花样滑冰教练。这样的话,他和女儿就能在家门口训练,不用一直“跑冰”了。

标签:花样滑冰;花滑;孩子;教育;家长 责任编辑:沈正玺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