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国内综合 正文
“洗白”“黑评”给钱就刷屏 是谁制造了谣言纷飞的“爆款舆情”?
2018年04月30日 09:35:31 来源:半月谈 记者:刘巍巍 陈宇轩

  楼市的“内幕消息”,英雄伟人的“隐秘旧史”,品牌企业的“商海奇谈”,娱乐圈剧情狗血的明星“艳闻”,多年以后再生枝节的尘封旧案……

  有研究显示,近30年来,人类生产的信息已超出过去5000年信息生产的总和。

  然而,与信息数量越来越不成正比的是,我们距离事实的真相越来越远。

  新闻太多,真相不够用;观点太多,事实不够用。在国家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创新、大力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今天,是谁制造了谣言纷飞的“爆款舆情”?又是什么堵塞了我们获取信息的畅通渠道?

  过去“以讹传讹”,现在“有利可图”

  “西安市中心医院:昨天凌晨二点二十三分,十三名男女生感染sk5病毒死亡,最大的32岁,最小的5岁,参与抢救的医生已被隔离,中央一台电视新闻己播岀,暂时别吃西瓜,目前广西贵港已有13167个已感染。”

  这是近日在半月谈记者的几个微信群里流传的一条消息。实际上,只需要在搜索引擎检索核实一下,便知这是一条彻头彻尾的谣言。

  在苏州一家外企工作的80后“白领”黄健,每天都要收到10多条类似的分享信息,他下班以后的副业之一就是为身边的长辈“辟谣”。

  “网络新闻、朋友圈、公众号,形形色色耸人听闻的消息,令老人们分不清哪个是真,哪个是假,难免以讹传讹。”黄健苦笑着说。

  2017年,一项由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共同承担的研究显示,网络谣言以科学常识类与社会时政类为最多,且善于运用故事元素,情理交融,扯明星、蹭热点,标题还常用“神秘”“真相”“揭秘”“震惊”等关键词贴标签。

  半月谈记者在深圳等地调研发现,网络谣言已开始呈现出一些明显的新动向:越来越多的网络谣言开始从单纯的“以讹传讹”朝着有组织、有预谋、有经济利益诉求的方向转变。

  来自深圳市网信办的信息显示,近期在深圳出现的网络谣言中,有关房地产的谣言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比例,这些谣言多为房地产相关人员故意炒作,意图制造紧张情绪,从而影响市场行情,从中获利。

  目前,类似“套路”已大行其道。深圳市网信办的通报显示,“深圳湾1号项目复式房屋1671㎡售价6.5亿元”“柏瑞花园2000人排队,队伍长达3公里,3小时售罄”等近年来一系列“爆款舆情”大部分为炒作,已严重扰乱了房地产市场秩序。

  深圳市网信办互联网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说,过去,网络谣言往往是偶发的,很多时候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以讹传讹;现在,越来越多的谣言背后是经济利益的驱动,造谣者利用人们的焦虑心理,将谣言与房地产、教育、医疗等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热点结合起来,谋取灰色利益。

  “既能发泄不满,又能随手赚钱”

  在经济利益的裹挟和资本力量的推波助澜下,虚假信息屡禁不止,网络谣言加码升级,甚至逐渐形成一条不为人知的规模化灰色产业链。

  据南京市公安局江宁分局网警大队副大队长、著名微博“江宁公安在线”管理员王海丁介绍,在娱乐圈、商界及部分行业中,同行、对手间竞争激烈,一些别有用心的机构和企业就试图通过专业化团队运作,改变信息的正确性,将网络事件向利己方向引导,给竞争对手以打击。

  “既能发泄不满,又能随手赚钱,的确是商机。”某“评论专员”说,这一行业俗称“喷子”,文雅些的称谓叫做“评论专员”“推广专员”。

  “圈子里自成体系,雇主会寻找专业团队,在新闻门户、论坛和微博微信上,发帖、灌水、扩散,根据任务难易程度付费。”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团队链条紧密,运作专业。他们会尽量从始至终了解事件全貌,尽可能周全地分析原委,并根据雇主要求拟定相应的基础模板或提纲,然后再根据传播趋势和热度,掐准特定时间节点,有计划地在各大平台发布具有争议性的评论。

  “只要给钱,无论是品牌洗白,还是艺人黑评,都照接不误。”某专业舆情制造团队负责人说。

  网民“微笑钓鱼”认为,不少网络传闻看似有调查,有细节,笔法公正克制,但实则受利益驱动而张冠李戴,混淆视听。

  一位基层民警介绍,他们在工作中发现,通常价钱高、老主顾的任务,会由团队骨干成员主抓,收费在500~1000元不等;新客户的,由一些有经验的兼职人员承担,新人配合,收费为300~500元;至于要求低、求冲量的任务,一般会交给新人当做练手,收费为每10条评论百元上下。

  “2016年底,某知名品牌的商业事件中,客户曾委托黑公关联系了10余家上规模的‘喷子’机构,耗费经费达千万元。”

  一位专业舆情团队负责人透露,他的工作室拥有遍布全国的兼职“评论员”数千人,2017年营收接近千万元,较前年增长了三成。

  “以法律成方圆,还舆论以清朗”

  昆山论坛总编辑李河军说,不可否认,近年来自媒体平台的管理无序固然助长了其嚣张气焰,但深究其原因,还是法不责众的观念作祟。

  “网络‘民意替代’和‘审判替代’发展到最后,都将成为只以舆论为导向、脱离公平轨道的悲剧。”

  “因为隔着电脑屏幕,许多人可以肆意敲打键盘,怒怼任何自己想要攻击的对象,对他人所造成的伤害也可以一笑置之。”王海丁认为,犯罪成本之低,让网络暴力越来越肆无忌惮。

  江苏多位网警告诉半月谈记者,眼下互联网上的虚假信息及大量的“漂白文”“黑水”,除认定为造谣的,由公安部门介入外,其他暂时归属网信部门管理,主要手段仍是监控、教育、关停等,与来势汹汹的网络乱象相比,管理显得苍白无力。

  “关几个论坛、封一批号,不是治本之策。要在网络管理中引入更多司法强制力,并切实提高违法成本,不能只是一罚了事,一关则已。”

  苏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雪嵘说,法律的适用范围不能局限于事件的收尾和定性,还要将那些自媒体平台置于法律的监督之下,“以法律成方圆,还舆论以清朗”。

  同时,可考虑将自然人网络诚信纳入公民征信体系,加强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之联动,让那些网络失信、中伤、造谣者,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受制、寸步难行。

  在当下全民记者时代,尤其是在自媒体蓬勃发展态势下,如何有节制、更客观地传递信息、表达观点,考验从业者的媒体素养。

  “尽快论证出台自媒体行业刚性规范和准则,推动自媒体以客观、理性的职业伦理,涵养社会法治精神,净化网络生态环境。”李河军建议。

  ( 刊于《半月谈》2018年第8期 记者:刘巍巍 陈宇轩)

标签:谣言;网络谣言;舆情;娱乐圈;经济利益;网络空间 责任编辑:沈正玺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