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国内综合 正文
“官微卖鞋”为哪般?一句不知情难打消公众疑虑
2018年05月12日 08:00:35 来源:解放日报

  “官微卖鞋”为哪般

  最近,有多位微博用户收到一条推销假鞋的私信,而发送私信的微博账户认证信息竟然是“广西贺州市黄田镇人民政府官方微博”。据悉,这一微博账户几乎每天都通过私信向数千位微博用户推送卖鞋广告。其自去年注册以来更新的三条微博,内容也都无一例外与卖鞋有关。

  在大众的印象中,再怎么有想象力,也不会把官方微博与“卖鞋”联系在一起。然而,这一卖假鞋的微博账户却是真的官方微博。在“官微卖鞋”被曝光后,当地回应称“因为微博管理人员更迭,工作没有交接好,导致官微被盗”。据悉,当地相关部门几天前已经找回了账号密码,并在官微发布了致歉声明。

  不过,一篇寥寥百字的致歉声明显然不能完全消除公众的疑虑——如果管理人员的变动是官微被盗的主要原因,为何在人员变动之前也没有正常更新过?官微被盗且大范围发送广告长达一年时间,为何黄田镇政府却迟迟未能发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开始重金打造“两微一端”(即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但数量多却并不代表质量高。通过对公开报道稍加梳理即可发现,与黄田镇一样“不务正业”的官微在各地并不罕见。此前,认证为某地人民法院的官微,曾在近一年时间里接连转发各类商业账户的广告信息,而该法院却在10个月后经过舆论监督才发现官微被盗; 更有甚者还发布起了不雅信息——某地环境保护局的官方微博就曾发布过两篇招嫖文章,并且长期未被删除。

  前不久,某区人民政府官方微信出现“神回复”,面对用户发出的咨询信息,该官微竟回复“你不说话没人把你当哑巴”“我仿佛听见了一群蚊子在嗡嗡嗡”,引起轩然大波。当地政府部门事后对此的解释,也归咎于“系统自动回复”产生的“意外”,相关方面“并不知情”。这一而再再而三的闹剧,不免让人怀疑:一些政府机构开设官微的初衷到底是什么?

  显然,仅用一句“并不知情”解释,或“管理不力”之类的解释,还不足以完全打消公众疑虑。作为政府对外窗口和“脸面”,官微要么“僵尸”、要么屡屡“惹事”,更要反思其更深层次的动机问题——个别事件或许是偶发的,但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演,就必须追问背后的必然因素。

  不难发现,在开通政务新媒体的大潮中,不少政府机构和官员的初衷,还仅仅只是为了“图新鲜”“赶时髦”。这个时髦,既是互联网发展的大势所趋,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上意”的迎合。有一些政府机构开通政务新媒体并非出于自愿,而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要求,或者视作讨好上意、争取甚至套取财政经费的捷径。而最初的势头过了之后,他们对新媒体的兴趣会迅速降温,要么随意交付一个并不专业的“第三方”,要么直接荒废。有的基层干部甚至扬言,“不管浏览量多少,领导能看到就行。”

  如果开通之初就没把政务新媒体当作公开政务、听取民意、回应关切的窗口,而只不过是装点门面的道具摆设,甚至自我贴金的工具,那么后面的种种怪象乱象,就一点都不足为奇。就此,一些地方已经拿出的整顿运维队伍、加强日常管理等等办法,还只是治标之策;对“僵尸新媒体”进行一次系统的盘点和摸底,对缺乏实用效果、维护能力差的进行销号等处理,则是一个短期有用的办法。要真正解决问题,恐怕还要让党政机关和官员们对“政务新媒体”的功能和定位进行重新认识,促使其形成自觉,让政务新媒体真正回归其应有的本义。

标签:官微卖鞋;政务;认证信息 责任编辑:汪江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