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到新阶段的时代命题,是应对新时期发展需要的中国策略,也正在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最鲜明的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站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坐标上,过去的30多年,中国已经创造了一个高速增长的中国奇迹,今后的30多年,也一定能够再创造一个高质量发展的奇迹。
高质量发展,是什么样的发展?
总的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内涵非常丰富。过去四十年的高速增长,成功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强调高质量发展,根本在于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说:“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已经过去,将GDP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恐怕不可持续,这就需要及时补充可反映经济发展特别是高质量发展的新指标。”
具体看,高质量发展涉及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微观基础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建立在生产要素、生产力、全要素效率的提高,而不是靠要素投入量的扩大;中观上,是建立在结构升级、效率变化后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升级,包括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区域结构,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益是把该用的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领域、部门、地区去;到宏观层面,就是整个经济增长是一种均衡发展。
“高质量发展意味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发展,意味着依靠产品质量和品牌而不是低廉的人工成本和资源价格来开展竞争,意味着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不断提升,意味着经济内生动力、创新动力的增强,意味着金融与实体经济更紧密的融合,意味着风险防控能力的提高,意味着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度不断完善。”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说。
为何选择走这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现在,我国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居民消费加快升级,创新进入活跃期。“如果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过去的老套路上,不仅难有出路,还会坐失良机。”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难有出路”、“坐失良机”这八个字,着重强调了中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背后的逻辑,解释了中国经济为何选择走这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大盘谋局,首要度势。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9.5%,GDP总量突破80万亿元,按美元计,超过12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中国已是名副其实的大国经济。分析认为,与大国经济相匹配的是,不仅要有“量”的递增,更要有“质”的提升。
国际经验也表明,一个国家要从中等收入阶段进入高收入阶段,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这一根本性转变。据世界银行研究,1960年全球10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截至2008年,只有13个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其余的都长期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基本原因就是没有实现上述根本性转变。“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一个共同特征是实现了发展由量到质的转型。如果实现不了高质量发展,就会徘徊不前甚至倒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强调。
从我国经济发展背景看,当前中国经济结构出现重大转变,经济增长转向更多地依靠消费、服务业和国内需求,更多地依靠劳动者素质提高、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改进。相应地,经济发展阶段开始转换,由过去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正如一个孩子成长一样,在长身体阶段,一定是长得很快的,但到十七八岁成熟了之后,身体方面就不可能再长了,而需要“横着长”或在内涵上成长,长智力、智慧、经验。经济发展也是这个道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说。
从总体上说,我国已经告别了人口红利时代,二元经济发展特征弱化,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传统增长动力弱化,经济发展速度必然会下降,实现持续发展必须寻找新的动能。而这个新动能的核心要义就在于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强调高质量发展是根据国际国内环境变化作出的重大判断,是必须迈过的坎,每个产业、每个企业都要朝着这个方向坚定往前走。
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条件是否具备?
条件具备,水到渠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这是符合规律的。到了这个阶段,高质量发展的条件逐步具备了。”
2017年我国经济增速结束六年连续下滑,呈现宏观趋稳、微观向好的积极局面,结构发生积极转变,增长动力稳步转换,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特征更趋明显。
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成为全社会共识。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有效改善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为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有效途径。钢铁、煤炭去产能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房地产库存明显减少,企业杠杆率稳中有降,减税降费成效显现,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短板加快补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扭转了供需形势,改善了市场预期,使工业企业利润明显改善,而且增强了市场功能,优化了存量资源配置。
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革,为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2013—2017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56.2%,高于资本形成12.4个百分点;2017年最终消费的贡献率为58.8%,比资本形成高26.7个百分点。供给结构调整优化,2013—2017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52.8%,高于第二产业10.2个百分点;2017年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比2012年提高6.3个百分点。消费贡献上升、服务业占比提高,增强了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改善了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
科技创新和技术扩散进入活跃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和战略高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使我国在科技领域从跟跑为主转向跟跑、并跑和领跑并存。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我国创新指数世界排名升至第22位,比2013年提升了13位,成为前25名中唯一的非高收入经济体。
成功之道,在于顺势而为。中国经济经过40年的发展,驶到了从高速增长转入高质量增长的路口,积累了高质量发展的各种条件。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坚定信念、摒弃杂念,稳步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质量优势,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