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手机流量应跟上科技步伐
据媒体报道,在流量资费下调的大背景下,“偷跑流量”却成为网络热词。“原本1个G够用一个月,如今却挺不过15天。”许多用户开始对手机流量的“非正常消耗”提出质疑。
一直以来,手机流量的计算方式就面临质疑,更有甚者,一些“天价流量”事件不时被曝光出来,刺激着公众眼球。在媒体报道中也提到,“平时的流量基本在一个月2GB上下,前两个月特意换了个3GB的套餐,没想到当月才20日流量就用完了……”尽管提速降费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似乎还没有达到某些用户的预期。流量飞逝用户难免肉疼,进而质疑运营商“偷流量”也在情理之中。媒体报道还分析了运营商“偷流量”的说法并不成立:“运营商修改用户流量数据或许得不偿失,假设运营商要‘黑’用户的流量,其改造系统所需投入的成本,比偷流量带来的收入要更多。”
实际上,人们应该意识到,流量被迅速消耗与科技发展存在很大关系。首先,网速越来越快内容越来越丰富,过去用手机打开一张图片的时间如今也许一段视频已经下载完毕,那么相同时间内消耗的流量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其次,智能手机硬件不断升级,比如屏幕越来越大、分辨率越来越高,这些都需要消耗更多的流量。再次,智能手机软件越来越丰富,涵盖生活方方面面,有些手机软件尽管实用价值不大,但是对于流量而言却可能是个“黑洞”,更何况,一些病毒软件、木马软件无孔不入,随时都可能冒出来“杀死”流量。
围绕手机流量产生的各种风波,运营商是有责任的,但其责任并不在于是否“偷流量”,而是在于对于流量的供给始终不足,换言之,提速降费仍然不到位。通讯网络从2G到3G再到4G,如今正走向5G,智能手机发展连摩尔定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至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都貌似难以匹配,但是运营商提供的上网套餐呢?尽管和过去相比有了一些改进,但是并没有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直至引发“偷流量”的质疑。
我国正在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网络建设和网络服务。由于今后无线网络将占据主流,手机流量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出来。目前关于手机流量的方方面面基本上还是运营商说了算。监管部门除了要督促运营商继续“割肉”之外,还应该赋予消费者更多话语权,尤其是手机流量在网络时代带有几分准公共产品的色彩,有关部门应该在法治框架下设立运营商和消费者平等对话的通道。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