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国内综合 正文
“姥姥”还是“外婆”?在情感与规范间寻找平衡
2018年06月22日 21:53:56 来源:新华网 记者 萧海川

  新华社济南6月22日电(记者 萧海川) 日前有消息称,上海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收录的散文《打碗碗花》将文内“外婆”一词全部改成了“姥姥”。为此,不少人质疑认为,属于南方人习惯的称呼不宜简单化一进行修改。

  舆论汹汹,教材修改者大概也觉得委屈,明明是想规范日常汉语读写,却落下许多质疑;修改者自觉有理,有好几本工具书在这里,修改也是有依据的。然而,有些人认为这种方式的修改,既不符合语言习俗,又有强人所难之弊。

  语法是语言演进的总结,不是语言发展的镣铐。从“每下愈况”到“每况愈下”、从“荨”字读音的丰富,都说明只要某一语言习惯为大众普遍接受和运用、符合公序良俗,就可以从口头语固定为语法内容。但以“外婆”为非、以“姥姥”为是,恰恰没有考虑不同地域的人们的语言习惯,也忽略了人们积淀多年的情感。

  从情感的角度,所谓“外婆”是方言、“姥姥”更亲切的解释,让人难以接受。倘若如此,喊爹喊娘就要让位于叫爸叫妈。孩子回到家里,一口一个“父亲”“母亲”,难道就会变得更为庄重得体、和蔼亲切吗?显然不是。语言是有感情的,人是有情感的。规范语言文字,当考虑大众情感。


标签:姥姥;外婆;方言;语言文字 责任编辑:沈正玺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