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压力大、风险高,老人情绪障碍渐多
为了让子女“负担小一点”、让“孙儿一代”成长得更好,很多老人全身心付出甚至放弃正常生活,日复一日埋头带孩子,这件似乎“天经地义”的事成了他们晚年生活中不能承受之重。
住在女儿家近200平方米的大房子里6年了,陈阿姨始终觉得很寂寞,“毕竟不是自己家,不自在。”
退休这几年,她觉得自己“一下子老了十几岁”。她曾是单位里的“积极分子”,爱穿漂亮衣服,头发总是盘得一丝不苟。为了照顾两个孙女,她收起五颜六色的衣裙,从老家搬到北京,住进女儿家里。可至今,北京给她印象最深的,不过是楼下的花园和小区外的菜市场。
“老伴来住了半年,不适应,高血压的老毛病犯了,就回去了。”陈阿姨眼神暗下来,像是自言自语,“一辈子在一起,这老了老了,老两口倒分开了。”
原以为咬牙坚持几年,等孙女上小学她就能回老家了,可一年前,女儿又生了二宝。不久前,陈阿姨一个不小心,二宝从床上翻身跌落到地上哇哇大哭,她当时吓得直心慌。孩子很快没事了,可她半天都缓不过来,甚至开始失眠,“做梦都是孩子从悬崖上掉下去。”
“带孩子责任重、压力大、风险高,而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却一直在走下坡路,他们越发感到力不从心,往往容易形成过重的心理负担,可能会导致情绪障碍。”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副院长、天津市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心主任吴捷长期关注老年人心理和隔代教养问题。他注意到,现在一些老年人的情绪和心理问题“很大比例都来自带娃的焦虑”。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出现各种情绪障碍的老人的确在增多。
老人的焦虑等情绪,很容易传递给孩子和家里的其他成员,这样一来,势必导致家庭人际关系紧张,特别是婆媳之间的矛盾更容易激化。
吴捷注意到,不同于年轻人,老人的情绪障碍往往表现为各种身体不适,有的总是感觉胸闷、心慌,胃痛、胃胀等症状也很高发,往往与情绪波动关联很大。有的老人总感觉不舒服,但去检查又并没有出现器质性病变,“其实是心理上出了问题”。
隔代教养无法替代亲子教育,必须身体力行
年轻父母的眼睛总是“往下看”,对自己孩子的成长极为关注,认为父母“应该”帮自己分担养育下一代的责任,却忽视了对父母的身体和心理的关心和照顾。
吴捷讲了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位老人总丢三落四,爱忘事,年轻的子女觉得“年纪大了,挺正常”。一次老人把孙子带出门,却怎么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一家人吓得四处寻找。等家人找到老人时,他手里一直紧紧抱着孙子,谁说也不肯松手。经诊断发现,老人已出现了轻度认知障碍。
“这并不是个案,风险也非常大,究其原因,还是年轻子女长期忽视了自己父母的身心健康状况。”吴捷认为,从老年人心理学的角度讲,让他们带孩子确实有好处,“让他们有事干、排解寂寞,同时让自己积累的人生经验发挥作用,体现自身价值。”然而,随着年龄增长,老人的身体机能下降,能力也有所欠缺,心理上也会有所变化,“有的老人变得更固执、敏感,加上与年轻一代受教育的差异,带孩子的观念和方法都不一样,特别容易造成家庭关系紧张,甚至对立。
比起身体上的疾病,那些藏在心里的隐疾更加难以察觉。吴捷认为,在普遍由老人隔代教养的中国,到了重视这些老人的心理和情绪问题的时候了。
大多数的中国老人,受传统观念影响,会主动帮助子女带孩子,哪怕自己的身体状况不那么好,或者牺牲晚年生活的自由,也往往能忍则忍。而如今的年轻父母,都是独生子女,习惯了被照顾,甚至理直气壮地认为,老人为自己带孩子就是理所应当,很少去考虑老人的情绪以及他们的难处。
带孩子甚至成为不少家庭婆媳关系的转折点。此前有媒体报道,因为婆婆不愿带孩子,儿媳四处吐苦水,在网上讨伐恶婆婆,也引起不少网友就“孩子谁来带”话题的争议,不少人提出,不该对老人带娃进行“道德绑架”。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隔代教养都无法替代亲子教育,必须身体力行。”吴捷说,很多实例已经证明,父母带大的孩子,更具创新精神,也较少娇溺,“这样的早期教育环境,对人的一生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个和睦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要,这需要每个人彼此充分地尊重和沟通。老人的性格、能力和健康状况差异很大,子女应该充分考虑长辈各方面的实际承受力,特别要对老人多一些关心和理解,但一个根本的问题在于,年轻家长应摆正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老人可以适当地根据自己的能力给予协助,但必须清楚,父母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吴捷说。(记者 胡春艳)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