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国内综合 正文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诚信强商 中国品牌走进“质量时代”
2018年08月03日 10:10:0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记者 王 萌

徐骏 作 新华社发

1987年,浙江杭州武林门广场上,杭州人点起一把大火,5000多双假冒劣质温州产皮鞋葬身火海。(资料图片)

2018年7月4日,在杭州的万向钱潮智慧工厂,一名质检员在检查产品质量。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3月13日,在安徽省肥东县撮镇镇的一家商场里,市场监督管理所的工作人员正在查看商品价格抽查产品质量。许庆勇 摄(人民视觉)

吉利汽车宝鸡制造基地的车身总拼线。新华社发

  改革开放40年

  1978年,改革开放元年,中国国民经济处于恢复初期,许多企业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不高。为此,原国家经贸委于1978年6月24日向全国发出了关于开展“质量月”活动的通知,决定于当年9月在全国开展“质量月”活动,大张旗鼓地宣传“质量第一”的思想,树立“生产优质品光荣、生产劣质品可耻”的社会风尚。

  此后40年,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人人关注质量的氛围日益浓厚,出现越来越多高质量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砸冰箱和烧皮鞋

  “质量第一”造就中国品牌

  1985年,青岛电冰箱总厂(海尔的前身)收到一位用户反映:工厂生产的电冰箱有质量问题。初任厂长张瑞敏突击检查仓库,发现库存不多的电冰箱中有76台不合格。张瑞敏当即决定,在全厂职工面前,将76台电冰箱全部砸毁。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国内消费者对家用电器的需求旺盛,各种商品严重供不应求,很多企业努力上规模,只注重产量不注重质量,市场上甚至流行“纸糊的冰箱也能卖出去”的说法。张瑞敏带头砸毁76台有缺陷的冰箱,唤醒了工人的质量意识,成为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件事。

  质量体现着人类的劳动创造和智慧结晶,更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质量,不只是体现在企业发展中,还体现在中国城市建设中。

  80年代,价格低、款式新的“温州鞋”风靡全国,其产量一度占全国1/10,但对温州皮鞋质量低劣的诟病也不绝于耳,被称为“晨昏鞋”、“星期鞋”,一些城市开始驱逐“温州鞋”。 1987年,浙江杭州武林门广场上,杭州人点起一把大火,5000多双假冒劣质温州产皮鞋葬身火海。这一把大火,及时烧醒了温州人的质量意识。

  知耻而后勇。1994年,浙江温州颁布《质量立市实施办法》,在全国率先实施质量立市战略。此后,温州先后经历打假治劣、名牌兴业、信用温州、品牌强市4个阶段,一步一个脚印,从一个质量重灾区蜕变为先进制造业集聚地。敢为人先的温州人,在追求卓越的质量建设之路上,迎难而上,砥砺前行。

  不管是“砸冰箱”还是“烧皮鞋”,都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坚持“质量第一”的缩影。40年来,从注重产量到强调质量,中国品牌的实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据英国品牌价值咨询公司Brand Finance发布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在全球最具价值品牌500强中只有15个,占全球总数比重仅有3%。2018年,有66家中国品牌上榜,占全球比重提升为15%,跃居世界第二位。而在未来,中国在打造中国品牌、世界品牌方面具有更大的潜力。

  10%投入和11.6%增长

  创新力构成中国新面孔

  2001年,IT行业遭遇寒冬。华为在内部展开了大规模的讨论,确立了“质量好、服务好、运作成本低,优先满足客户需求”四大法宝。在业界都压缩开支、放弃研发投入的时候,华为反其道而行,加大3G等新技术开发,持续优化通信产品,成为享誉世界的科技品牌。

  从1992年开始,华为就坚持将每年销售额的至少10%投入研发。用华为内部的话说,“什么事情都可以打折扣,但研发的10%投不下去是要被砍头的”。今年,华为承诺将在研发方面投入150亿至200亿美元。

  “坚持只做一件事”。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经这样解释华为的成功密码。30多年来,华为对准通信领域这个“城墙口”冲锋,既坚守产品质量,又积极技术创新,坚定信心朝前走。

  华为的发展凸显了中国企业全力聚焦产品质量和企业创新的决心,与之相呼应的,是中国整个产业的升级和经济发展的转型。

  华为在深圳成立之初,珠三角地区还是大家心目中的“世界工厂”。如今,珠三角已聚集了大量科技创新企业,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也为中国制造业发展和经济转型提供了动力。

  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航天、中国蛟龙、中国水电站……这一个个令人自豪的超级工程背后,是质量提升与技术创新的驱动。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发展迈入快车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7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增速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日前发布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排名再创新高,上升到第17位,成为首个也是唯一进入前20名的中等收入经济体。这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高质量发展部署的丰硕成果。

  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刊文称,如今中国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纳米技术、绿色能源技术和生物工程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技术进步。中国城市和企业令人惊叹的活力和创新能力构成了中国的“新面孔”。

  木门和铁锅

  质量提升行动没有终点

  去年10月,北京赵先生新家装修时订购了一款品牌木门,搬至新家后却发现装好的木门有刺激性气味。询问售后才发现,店家安装的木门是假货。

  “建材市场水很深。”——许多消费者都有这种感受。其实,无论是家具家电,还是服装箱包,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低品质、无保障的产品,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人们对高品质消费的需求与低质量供给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国内市场的痛点。

  今年春节,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的热播,章丘铁锅一夜之间蹿红。一时间,消费者蜂拥而至,当地制作铁锅的家庭小作坊也遍地开花,但铁锅的质量却良莠不齐。半年时间,从“章丘无锅”到“假锅横行”再到“无人问锅”,这显示出市场对高品质产品的巨大需求,也反映出中国制造业品牌建设依然相对滞后。

  专家认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要看到,中国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中高端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

  “我们既应为改革开放40年中国制造的迅速进步而自豪,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一些质量诚信缺失企业带给消费者的伤害会损伤中国制造业。”中检协联合(北京)质量检验研究中心主任张明认为,全社会唯有加强质量诚信建设,激励企业狠抓质量提升,方能打赢品质攻坚战,让“质量”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

  加快建设质量强国,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建设质量强国。

  2017年9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就质量提升进行专门部署,强调要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同时提出,到2020年,供给质量明显改善,供给体系更有效率,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当然,一个国家的整体质量水平涉及技术、管理、科技、教育、人才及工业基础方方面面,质量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蒋家东表示,从国际上质量提升的经验看,无论是上世纪60年代日本的“质量救国”,还是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质量振兴”,基本上都经历了10年左右的时间。因此,开展质量提升行动要一以贯之,驰而不息。

  蒋家东建议,要通过提升质量来改善供给,着力打造中国制造、中国服务、中国工程优质优价的新形象,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同时,有效适应国际需求,实现中国经济在更高质量基础上的新的供需平衡。

标签:改革开放;质量;品牌;经济发展 责任编辑:金英磊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