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重工智能制造车间“18号厂房”。记者 陈佳莹 摄
浙江在线8月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佳莹)“这简直就是个大公园啊!”喷泉、棕榈树、绿草、桌椅……这些和工厂二字甚至有些“违和”的场景,切切实实地出现在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著名的“18号厂房”。8月3日,记者来到湖南长沙,一步入这个号称亚洲最大的智能制造车间,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
“这是工信部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车间负责人指着头顶的物料自动配送轨道为记者举例说明何为“智能”:每当有班组需要物料时,物料员就会向配送系统发出指令,系统找到位于工厂仓库中的对应物料后,便会自动出库到一辆AGV小车上,小车通过布满工厂顶部的轨道,运送至指定工位,这一系统使得工厂运转效率大幅提升。
如今的长沙,像这样聪明的工厂越来越多。近年来,长沙以创建国家智能制造中心为目标,随着试点示范、万企“上云”、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等一系列工作的推进,智能制造“长沙模式”不断升级。据了解,加上公示项目,长沙已获批的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和专项项目总量达27个,在中部六省中独占鳌头。
在长沙,智能制造正在逐渐颠覆传统。“过去我们常常看到建筑工人暴晒在太阳下,带着厚手套在工地上绑扎钢筋,现在你看,这条生产线上不到10个工人就能干过去上百个工人的工作量。”在远大住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唐芬说的这条钢筋加工生产线,头上是一桶桶钢筋,随着流水作业,被缓缓送入网片机。没多久,一张钢筋网就像织布一样被织了出来,自动浇筑上混凝土烘干后,一块硕大的混凝土构件就立了起来。“有了智能制造带来的标准化构件,企业就能像搭积木一样造房子,从而颠覆建筑业传统。”
除了建筑行业,梦洁的家纺智能工厂、同丰粮油的全自动化稻谷收储及加工处理系统……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智能化转型推动着长沙的新旧动能转换。
随着智能制造逐渐成为长沙的“金名片”,相关产业链也得以不断完善。拾起篮球,伸长手臂,轻松入篮,记者在长沙长泰机器人有限公司看到的正是企业自主研发的机器人“长沙一号”。“这款机器人的精度偏差得用显微镜才能看出来。”公司副总高秋告诉记者,他们正致力于为汽车、铸造等行业企业定制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生产线,助力其加快智能化改造。“除了我们,国内机器人行业佼佼者——沈阳新松也已落户长沙,随着智能制造领域行业龙头的集聚,长沙的智能制造氛围越来越浓厚。”
更让记者难忘的是,位于长沙的国家级新区湘江新区投入20亿元为智能网联汽车建起了巨型“实验工厂”。湘江新区智能系统测试区技术总监李岩对记者说,尽管他们知道,靠测试场地租赁很难实现盈亏平衡,但是他们更看重“筑巢引凤”,打造产业平台和服务平台,以吸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上下游企业。当前,在这一项目的带动下,长沙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已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转变。或许,正是这股魄力和韧劲,撑起了长沙智能制造的崭新未来。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