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
科学帮扶,需下一番细功夫(倾听·关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核心阅读
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要做到“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要因户制宜细化标准,狠抓作风推进实效,防止“数字脱贫”“虚假脱贫”;要激发脱贫内生动力,不“吃大锅饭”,也不“养懒汉”,避免出现“等靠要”“脱贫不摘帽”。如何依照标准精准衡量,将脱贫攻坚工作做细做实?如何将资金、项目、技术同贫困户技能、需求、特长有机结合,让贫困户靠自己的双手摘下“贫困帽”?
扶贫先扶志。究竟是消极懒散“等靠要”,还是积极进取“奋力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脱贫的速度和质量。如何制定合理制度,让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发挥最大效果?如何调动起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让贫困户不等不靠、脱贫摘帽?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靠着这股子干劲,我改变了穷困的生活,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看见眼前的这片香芋地没,这可是我一锄头一锄头干出来的。也正是靠着这股子干劲,我改变了穷困的生活,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站在田埂上,望着满眼的郁郁葱葱,陶树记自豪地说。
陶树记今年48岁,广西宾阳县洋桥镇凌达村陶村人,家里有6口人,家境贫寒,靠种香芋养家糊口。
2015年,陶树记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村里开展的精准扶贫工作,让陶树记了解了产业、金融等扶贫政策。他主动与帮扶干部联系,表达了自己学习种植技术、发展种植产业的强烈意愿。
在驻村第一书记的牵线搭桥下,广西农科院蔬菜研究所为陶树记开通了绿色通道,安排专家免费提供槟榔香芋种植技术培训,开展“一对一”现场指导。此外,陶树记还去荔浦、柳州一些大型种植基地学习,同时上网查找资料。经过学习,他全面掌握了槟榔香芋的相关技术,在育苗、栽种、施肥配制等环节逐渐成为“行家里手”。
有了脱贫技术,怎么施展才能?2016年初,在帮扶干部的沟通协调下,陶树记通过在农村信用社办理小额贷款业务,获取了创业资金,办起了槟榔香芋种植场。如今,陶树记的种植场生产经营步入正轨,不仅成立了“宾阳县洋桥镇香芋种植合作社”,还注册了商标。2017年,种植场槟榔香芋产量达到6万斤,全部销售一空。陶树记也顺利在2016年脱了贫,还获得了广西壮族自治区“2016—2017年度全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奋进奖”。
不等、不靠、不要,短短两三年间,陶树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从贫困户变身成为脱贫“领头羊”。
“各级干部三天两头来家里帮忙,自己要是再不努力,怎么对得起大家?”质朴的陶树记说。2017年,陶树记引导20户贫困户加入了自己的香芋种植合作社,在陶树记的带领下,这20户贫困户通过种植槟榔香芋取得户均5万元的收入,在2017年都实现了脱贫。
因户施策精准“摘帽”
“按照‘档内无假贫,档外无真贫’的要求,保证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率98%,精准退出率98%”
“以前被评为‘贫困户’是因为遇到意外,我内心其实是不愿意的。现在我要率先甩掉贫困帽,走向致富路。”在湖北阳新县枫林镇坳上村“脱贫致富模范户”表彰会上,作为代表的46岁村民余涵财说。
余涵财曾有一手灵巧的木工手艺,然而,2012年,因为一场车祸,余涵财在家休养了整整一年,生活不能自理,只能靠老婆照顾,一家陷入困境。2014年,他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同一年,在外事业有成的坳上村“能人”刘训志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兴办产业。通过建设苗木花卉基地、中药材腊米产业基地、高山辣椒生产基地,发展“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乡亲们通过入股分红、土地租金、劳务工资等多种形式脱贫致富。
扶贫产业这么多,到底采取何种形式助力贫困户脱贫?村里做到了因户制宜。余涵财渐渐可以干一些简单的体力活后,村里先安排他在腊米基地当管理员,后来又让他做森林防火员。再后来,他又种植了5亩黄栀子和6亩腊米。加上森林防火员的工资和老婆种点蔬菜和口粮的收入,一家人年收入4万多元。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阳新县围绕贫困村脱贫出列标准,制定了“一村一法、一户一策”脱贫计划,确保贫困对象进出精准和台账资料规范。“我们按照‘档内无假贫,档外无真贫’的要求,严守‘三率一度’底线,即保证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率98%,精准退出率98%,贫困人口漏评率2%以内,群众满意度为92.7%。”阳新县扶贫办主任成青山介绍,扶贫办在全县345个行政村全面开展“三查三访”工作,做到贫困人口底数清、致贫原因清、脱贫对策清、帮扶责任清、脱贫任务清,为精准“摘帽”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去年7月,在坳上村每年一次的“脱贫致富模范户”表彰会上,余涵财带头表示要退出贫困户。经过村里评议、审议、公示和核查,余涵财一家也达到了退出的标准。靠着勤劳的双手,他终于在去年年底甩掉了曾经不得已戴上的贫困户“帽子”。
“除了按照科学机制精准‘摘帽’,我们村也有‘独门秘籍’。”刘训志笑着说,每年坳上村都会举办以“我致富我快乐,我脱贫我光荣”为主题的表彰会,不仅让脱贫模范户带头发言谈体会,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还鼓励大家互相监督,计算各自家庭收入情况是否达到脱贫线,以此来防止“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和“脱贫不摘帽”等情况。
数据平台科学管理
“人们可以直观地看到每一个贫困户的‘画像’,包括贫困户脱贫指标得分,贫困户脱贫差距”
“村里今年干的事情蛮多,先是用了30万修了几条村组的公路,另外还花了20多万,把几个村民小组的路拓宽了。”说起村里扶贫项目的实施情况,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吉埠镇水南村村民王新杰如数家珍。和赣县区的其它村庄一样,水南村也对实施的扶贫项目采取“三公开”制度,即资金投入公开、项目质量公开、项目内容公开。不仅在区统一政务平台公开,还在村里现场公开。
而在大余县青龙镇元龙畲族村百亩荷花基地,荷花盛开,吸引了大批游客纷至沓来,感受着独特的畲族风情。元龙畲族村是省级贫困村,以前坑坑洼洼的道路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村民们对基础设施的提升翘首以待。2017年底,元龙畲族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将项目资金来源、资金规模、资金用途等相关信息公之于众,村民代表一致通过实施元龙畲族村核心区域道路提升项目。该项目投入扶贫资金196万多元,施工情况全程接受群众监督。今年4月,项目建成,这条宽敞的致富大道,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也给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带来了可能。
为强化扶贫资金项目监督管理,江西省扶贫办两年来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行项目资金公示公告制的通知》及《江西省完善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在项目筛选、项目入库、项目立项、资金安排、项目实施、项目验收、资金使用成效等“全环节”进行公告公示,并将公告公示制度的执行情况纳入到党委政府脱贫成效考核评价体系。
在江西,省级统一信息平台也正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6年,省扶贫和移民办公室启动了江西省精准脱贫大数据管理平台项目建设工作。经过两年的建设,平台的十大子系统,正在成为江西省全省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
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扶贫对象子系统’中,人们可以直观地看到每一个贫困户的‘画像’,包括贫困户脱贫指标得分,贫困户脱贫差距等。建档立卡数据已实现与国家系统对接,每周同步一次,减少了基层数据重复录入的问题。”
其他系统也都“大显其能”,如“扶贫成效管理子系统”,可以围绕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及“收入”等脱贫指标,对每户、每村脱贫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监控和排名。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两个子系统,可以统筹中央、省、市、县的项目和资金管理,帮助各级政府和扶贫部门及时掌握项目和资金的落实情况。此外,绩效考核管理子系统、数据分析管理子系统、驻村干部的脱贫APP等,都成为了脱贫攻坚中各级扶贫干部的得力助手。
- 脱贫攻坚中,“给”出来的社会矛盾不容忽视
- 深化扶贫要在精准上继续给力
- 项目选好了 增收妥妥的(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 国家级贫困县4800万元修广场 仍有村民靠煤油灯照明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