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国内综合 正文
22年,他从炼钢工人到一点资讯总编辑 对话吴晨光
2018年08月11日 09:56:01 来源:中国青年网

  “我们这一代传统媒体人,是身份最为复杂的一代媒体人。

  我们亲历了都市报的最后荣光,感受了纸媒消亡的切肤之痛,也体验了新媒体创业的五味杂陈。

  但无论怎样变化,很多同行和我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坚守和信念:谣言、肤浅、标题党绝不是新媒体的特质,优质内容、深度内容总会有市场。”

  ——《自媒体之道》

  01、毕业后成了一名炼钢工人

  “谁能穿上四个兜子的衣服就出人头地了”

  1992年,吴晨光考入北京钢铁学院分院矿业系,钢铁冶金专业。

  “这个专业是我爸给我选的,爸妈都是老师,在他们的观念里,学冶金很好,毕业之后可以分到首钢。那时候的国有企业还没有进行改革,也没有下岗分流,能到首钢工作是件很牛的事情。可是去了之后我发现自己对这个专业毫无兴趣。”

  1996年,大学生毕业不再包分配。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第一次登上中国高校舞台。

  那一年,吴晨光毕业,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去首钢总公司第三炼钢厂做了一名炼钢工人。所做的事情就是把钢水凝固,每天面对炉前1000多度的高温,24小时三班倒的工作制。说起来跟现在的工作有特别相似之处,同样是值班轮岗的工作性质。仿佛冥冥之中有着某种关联性。

  那时候条件非常艰苦:厂房全是临时建筑,在堆满零件、满地老鼠、漫天苍蝇的房间里,穿着厚厚的阻燃服在高温下工作。吴晨光跟同事们每天都会看着两栋房子之间一线的蓝天唱《我是一只小小鸟》,梦想着走出首钢那一天他们能干什么,能否有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

  机会终于来了。

  吴晨光在首钢工作的那段时间,因为经常会给厂领导抄写一些文件,写作和文字能力很得领导认可。

  有一天宣传部的领导找到他,问他是不是在《首钢青年》发表过文章,愿不愿意去首钢第三炼钢厂党委宣传部。当时工人都是两个兜的衣服,只有干部是四个兜子的,谁能穿上四个兜子的衣服就是出人头地了。于是他毫不犹豫的选择去了宣传部。

  ▲吴晨光

  可是在首钢第三炼钢厂党委宣传部没过多久,5个月后,工厂改制,他也面临着下岗分流。

  02、拿到梦寐以求的新闻记者证

  “23岁的我能对加入这个行业倍感荣幸”

  自此吴晨光开始了找工作的艰辛历程。

  “在经历了很多挫折之后,我终于找到一个报纸招聘:《中国劳动(保障)报》。那时候报纸都是通过邮局发行,机关订阅,没有市场化。”

  1997年底的时候中国市场形成了一个风潮:报纸开始走市场化——出刊。

  吴晨光到了《南方周末》后,《南方周末》的创始人左方跟他讲起中国报纸的几次大转型:

  第一个阶段:叫“报屁股造反”。当年南方日报是属于广东省委的机关报,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地方,思想比较解放,会做一些活泼的东西,到了周末就出南方日报周末版,经过几年的发展,在1984年2月11日发展成了后来一纸风行的《南方周末》。

  第二个阶段:1997、1998年又是一个报业大转型的节点,《南方都市报》出刊,《北京晨报》出刊,包括后来《京华时报》、《新京报》、《华西都市报》等当年风起云涌的报纸都完成了巨大的转折。这时候其他报纸纷纷出刊。

  那么《中国劳动报》作为国家劳动部的机关报,办了一个《中国劳动报职业早刊》。进入职业早刊就是他人生的第一次转型,从此走入了记者的行列。

  1998年1月,吴晨光拿到了梦寐以求的新闻记者证。他还能清晰地记得那本绿皮证件的样子,23岁的他对能加入这个行业倍感荣幸。

  文字的征程从此开始。从23岁到30岁,他先后在《中国劳动报》、央视、《中国新闻周刊》、《南方周末》做记者,发表了超过100万字的作品,直到7年后转型为编辑。

  从炼钢工人到总编辑,吴晨光的转型之路走的并不轻松。

  学的是钢铁冶金,干的是炼钢工人的活,也没什么作品积累,最多也只是在首钢报发表过几篇文章。

  那时候的环境,能在报刊上发表一篇文章是件挺不容易的事情。

  谈到转型,吴晨光说:“一是平时要有积累,二是要内心坚韧。”他当年在求职中的碰壁不是一次两次,是无数次的碰壁后最后找到这样的岗位,假如缺少这份韧劲,可能现在还是首钢的一名炼钢工人。

  每个人在人生经历中都会有许多挫折,遇到挫折的时候,逆商显得尤为重要。

  1998年-2008年,从《中国劳动报》到《中国新闻周刊》,这十年吴晨光其实就做了一件事,可以用八个字来总结:选题,采访,写作,包装,“而这,也是一个职业媒体人穷尽一生要做到极致的事。”

  其次,还要有理想。

  03、中国新闻周刊有个团队叫“狼群”

  “在狼群,新闻理想变换了一种说法”

  2002年-2005年,吴晨光在《南方周末》做调查记者。此后3年,接任调查版编辑。2008年,任《中国新闻周刊》副主编,分管社会新闻及重大突发事件。

  他的团队,代号叫“狼群”。

  “这个团队是靠着朴素的新闻理想把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们栓在了一起。它的读者也是如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险则忧其君’——这是中国当代的‘士’,与权贵、白丁截然不同。我把这种理想部分移植给了狼群。”

  但在狼群,新闻理想变换了一种说法。

  这来自周刊的副总编辑刘新宇的总结。有一次,酒后的他跟吴晨光说,我确信你 :“Living for news”。

  而吴晨光的“for”的情怀,让狼群有了自己的“内核”,如同文章要表达的精神。

  2008年的诸多突发事件,给了这个团队充分的磨练机会。就在这样的磨合中,狼群在成长。在2009年2月,这个组织正式成立。狼,群,猎杀,血腥刺激带有男人气质——这是吴晨光内心最欣赏和向往的。

  后来,他用这样的话来描述狼群的精神:

  首先,狼群是一个充分依托集体力量,但成员又有着明确分工的组织。

  其次,是狼群的坚韧和意志。第三,敢于挑战王者。而“狼群”成员必须恪守以下准则:

  1、永恒的创新意识;2、面对强大对手时的“亮剑”精神;3、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智慧、坚忍及不放弃;4、与其他成员合作时的团队精神,并能分享战果;5、服从团队领导,但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6、不抱怨,把更多时间花在如何解决问题上;7、勇于承担责任;8、诚实、信守承诺、守时。

  而在新媒体、算法和社交圈过度依靠标题、网传、情绪制造10万+的今天,事实与真相显得更为可贵。

  ▲图自吴晨光微信朋友圈

  那些曾被无数次提起“新闻理想”。虽然那张“一纸风行”的媒体已经衰落,虽然“理想”这个词在今天已经成为奢侈品,但它毕竟伴随我们成长。

  来源:蓝鲸浑水

标签:吴晨光;狼群;南方周末;首钢;毕业;团队 责任编辑:金晨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