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国内综合 正文
中国制造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2018年08月27日 14:37:37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战场,制造业的实力和制造技术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快,真快!感觉像推着人跑。”40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访问日本乘坐新干线列车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们现在很需要跑!”回国后的邓小平,勾画出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包括制造业在内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由此开启新的征程。如今,“复兴号”高铁运营、国产大飞机C919试飞、国产航空母舰下水……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令世人真切感受到中国制造业飞速发展带来的“推背感”。

  深化改革,为中国制造持续创造新的动能;扩大开放,为中国制造不断开辟新的空间。40年来,“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标识随着商品流、信息流激荡全球,成为广为人知的中国符号。220多种工业制成品产量居全球首位,中国稳居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正加速向制造强国迈进。

  从物资匮乏到“世界工厂”——

  改革开放成就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

  “上世纪70年代,城里很多家庭常见的电器就是电灯和凭票购买的电风扇,而我家只有手电筒。”从小在河南省林州市临淇镇杨村长大的徐成喜向记者介绍。

  票证是我国计划经济年代极具时代特色的物件。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都有专门的购买凭证,按人头定量发放,按计划定量供给。

  同村的李随英今年刚满60岁,在70年代末嫁到杨村。据她回忆,“布票每年春节前才发一次,每人一丈五。家里一旦遇上大事,根本不够用。农村丧事上用过的白布都舍不得扔,拿回来洗洗接着用。”

  “以前有个说法叫‘三转一响’,是当时的家庭‘奢侈品’。‘三转’是指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一响’是收音机。”徐成喜说。

  1980年,徐成喜家里买了第一台收音机,新鲜劲还没过,他就因工作调动去了外地,住进了集体宿舍。

  “当时最大的愿望,是买台电视机,但就连电视机票都要排队等。”徐成喜说,单位三百多人,每次只能分到几个名额。同村的谭成伏在1986年买到一台14英寸长城牌黑白电视机,让周围人羡慕不已。而买电视花的400多元,相当于三年工资。

  “现在,家家户户电脑、空调、洗衣机都是标配,连电视也经常以旧换新。”徐成喜回忆,自己分别买过18英寸和29英寸彩电。家里现在用的,则是去年新换的55英寸TCL牌液晶平板电视。

  从买不起、买不到,到随时更新换代,小小家电背后,折射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的巨大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

  时间回到1978年10月。“真理标准”大讨论刚结束不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赴日本进行首次正式访问,参观了日产汽车、松下电器等公司的工厂。“来到这里,我明白了什么是现代化、近代化。”邓小平说。

  认识到差距后,中国制造业开始赶路。不久,首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出台,一大批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学习发达国家经验,成为中国制造走向开放的第一步。

  80年代中期,以“温州模式”为代表的民营企业轻工产品异军突起。东莞的电子、晋江的体育、绍兴的纺织、义乌的小商品……中国制造逐渐在服装、电子、家电等领域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生产规模。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家电销量超过4.3亿台,其中45%对外出口。

  从总量规模看,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据世界银行统计,去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超过四分之一,大体相当于美国、德国、日本的总和。从产业体系看,我国制造业已经覆盖了国际标准行业中制造业大类所涉及的24个行业组、71个行业和137个子行业,成为全球制造业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

  从“价廉”到“物美”——

  品牌质量持续升级

  1985年12月,青岛电冰箱总厂收到一封用户来信,投诉冰箱质量问题。在凭票购买的年代,有瑕疵的冰箱也是抢手货,市场上甚至流行“纸糊的冰箱也能卖出去”的说法,厂里并没有把投诉当回事。但时任厂长的张瑞敏突击检查了仓库,从400多台冰箱中查出了76台有缺陷的冰箱。

  如何处理?有人提议,质量不好的冰箱可以当成内部福利低价卖给员工。张瑞敏却作出了惊人的决定:开一个全体员工的现场会,将76台冰箱当众砸成废铁,而且是由生产这些冰箱的员工自己来砸。

  当时,一台冰箱的价格是800多元,相当于普通工人好几年的工资。砸冰箱很快就成了热点新闻,并成为中国制造业的一次质量观念启蒙。

  青岛电冰箱总厂正是当今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海尔集团的前身。1988年12月,张瑞敏带领海尔获得了中国电冰箱史上第一枚质量金牌。1989年后,国内冰箱市场首次出现供大于求,在冰箱厂家纷纷降价促销的情况下,海尔冰箱却逆势提价12%,依然受到消费者的争抢。

  “很多人并不认为不合格的产品就是废品,他们觉得那是二等品三等品,便宜点一样可以卖出去,必须把大家的质量观念彻底‘砸醒’。”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这样回忆当年往事。

  从追求数量到注重品质,中国制造紧紧抓住质量这条生命线,将“品质革命”进行到底。工信部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逐年上升,2017年达到93.7%,产品满意度水平明显提高。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大批国产品牌在全球市场竞争中锻炼成长。欧洲冰箱市场上,海尔产品的单价从2004年的平均99欧元提高到如今的500欧元,最高达到2999欧元,树起了品牌形象。海尔家电、联想电脑、华为通信设备、小米手机、大疆无人机……近年来,中国品牌的竞争力、美誉度与日俱增。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制造的产能迅速提升,已能满足人们吃穿用的基本需求。1998年,我国提出制造企业要转型升级,汽车成为消费新需求。

  彼时从一个小山村起家的吉利集团,如今已是世界500强企业,而且是国内上榜的6家汽车集团中唯一的民营企业。

  从“造让老百姓买得起的车”到“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再到“造每个人的精品车”,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吉利经过一次次转型升级,促进全方位体系竞争力的提升。

  10多年前的吉利汽车,在人们眼中并不被看好。“以前我们卖车,最怕消费者回来,因为他会带来一个帮忙吵架的人;现在最喜欢消费者回来,因为他会带来一个新客户。”谈到品牌的变化,吉利集团副总裁林杰感慨万分。2010年,吉利收购了世界名企沃尔沃汽车公司,并在5年后帮助沃尔沃创下该品牌建立88年来全球汽车销量的新纪录。

  从模仿到创新——

  技术引领转型“中国创造”

  2000年起长达7年的DVD专利费之争,是我国制造业历程中一道难以抹掉的伤痕。

  当时,DVD播放器日趋流行,国内企业瞄准商机,大举进入该领域。到2002年,中国DVD播放器产量已占到全球总产量的90%。持有DVD技术专利的外国公司借机组成联盟,向中国企业收取每台16至19美元的高额专利费。“国内企业出口一台售价32美元的DVD播放器只能赚取1美元利润,所交的专利费却高达60%。”曾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工作了20多年的专家刘延淮表示。

  到2006年专利费之争出现缓和时,DVD市场也因技术换代整体走向没落。缺乏核心技术带来的“DVD旧伤”至今仍隐隐作痛,大而不强、附加值低的中国制造业现状不时引发各界反思。

  经历了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制造业再一次进入腾飞期。有了DVD的前车之鉴,中国制造在结构方面进行了又一次转型,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

  今年8月15日,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开幕。展区内,16只形态各异的机械臂在架子鼓、电子琴、中国鼓等6种乐器面前,现场演奏《歌唱祖国》,吸引观众驻足欣赏。

  这支“乐队”来自格力,成员均为格力研发的多用途工业机器人。其定位精度高达0.05mm,可广泛用于装配、焊接、搬运、上下料等领域,“秀”出了格力在智能制造领域的优势。

  近十年来,格力家用空调产销量一直领跑全球。而在上世纪90年代初,格力的前身珠海海利空调器厂的经营效益一度堪忧。

  “电机要买、压缩机要买,没有几样不是买的。最后把部件组装成一个机器,打上牌子销售出去。”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这样回忆曾经的海利空调制造过程。

  2001年,格力向日本企业购买技术,经多番努力仍遭拒绝,这让董明珠下决心自主研发了包括电机和压缩机在内的多项核心技术。2011年,格力喊出了“掌握核心科技”的宣传语,并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让世界爱上中国造”,格力的努力是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缩影。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创新投入不断增加。1978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为52.89亿元;2017年上升为1.75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占GDP比重达2.12%,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创新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船舶、机床、汽车、飞机等重型机械和高端产品也逐渐在世界范围产生巨大影响。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百万千瓦级核电装备“华龙一号”、全球最大海上钻井平台“蓝鲸1号”……一批大国重器相继问世,并加速走向世界,镌刻下中国制造的实力。

  从改革开放初期发挥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优势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到提升产品品质、优化产业结构,再到转型自主研发创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制造正逐步摆脱“世界工厂”低附加值的符号,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同时应该看到,与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部分核心技术、关键产品和重大装备尚存短板,建设制造强国之路任重道远。

  “以前的中国制造是个橄榄形状,产品设计很弱,营销能力也很弱,买设备招工人很迅速,头小脚小肚子大,很不健康。现在是要变成哑铃形状,设计研发、品牌营销很厉害,中间制造扁平化。”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应放天表示。(本报记者 姜永斌 实习记者 徐亮杰)

标签:中国制造 责任编辑:周舸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