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工集团塔吊师傅魏根生,在浦东开发开放的这些年里,比“姜太公”还牛,稳稳地冲着云海垂钓,吊起一个个重逾数吨甚至几十吨的构件,不断“刷新”着陆家嘴、浦东乃至上海的新高度;更绝的是,他还把相机带上云端,拍出了史无前例的“云图”——以一个堪称绝唱的角度,记录了建设中的浦东,那些楼、那些人、那些事。
云中塔吊,是黄浦江东岸开发伸出的“触角”
他的每一张图,都有他亲密的伙伴——塔吊。
获过上海含金量极高的摄影双年展银奖的这张图,彩虹如眼眸般张望着云雾飘渺中的楼群,云中塔吊的倒影若隐若现,像极黄浦江东岸不断生长的触角……
这样的拍摄机位,只能是塔吊驾驶室。
而独一无二的摄影者,只能是塔吊司机魏根生。
这位土生土长的上海师傅,从空军地勤退伍后开上了吊车,后来又开了塔吊。
有人结绳记事,魏师傅则是以在云端“钓”楼计时。
建K11大楼(香港新世界大厦),278米,耗时两年;
建百联世贸大楼,333米,38个月;
建环球金融中心,492米,40个月;
建上海中心大厦,632米,3年多……
金茂大厦的收尾工程,他也参与过。
他的人生,就这么被上海天际线“瓜分”了。
浦东“长”多高,他就站到多高。陆家嘴从“烂泥渡”长成国际金融中心,魏师傅零距离目睹并且记录着。
高天流云之上拥有顶级浪漫,他成为浦东开发开放“神迹”的一部分
在魏师傅手中不断长高的城市,也让他自己目眩神迷。在云海之上,目睹魔都喷薄而出的光芒,如瞻“神迹”。神迹是被改革开放催生的,而他和他的塔吊兄弟们,就是这个“神迹”的缔造者之一。
他的工作时间很长,早6点到晚6点。孤独的塔吊驾驶间,唯有高天流云、晨曦夕阳相伴。他知道,他和地面很远,但和世界很近。
有个老外说,全世界塔吊司机里没出过摄影家,魏根生是独一份。
1998年建金茂大厦时,他用傻瓜相机拍了这张图片,心里感叹:真高!
今天再看,那时年幼的东方明珠一枝独秀,黄浦江两岸高楼稀疏。然而,在邓小平“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的叮咛中,浦东迅即一飞冲天!
为了方便抓拍,魏师傅常年将相机放在驾驶室。
但他也错过很多转瞬即逝的奇幻镜头。塔吊司机太忙,工地上所有施工单位都抢着用,构件、设备以及给养不吊上来,工程就只能干等。
连吃饭都只有一二十分钟,一切只能见缝插针。
魏师傅最喜欢澄澈干净“水晶天”,怎么也得多拍几张。
有时机位不好,他会用对讲机指挥其他兄弟将吊车转到合适位置,让钩子正好悬停东方明珠塔或是金茂大厦上方,感觉一座巨型建筑,就这么被轻轻“钓”起,好白相。
今天年轻人爱讲:皮一下很开心嘛?
魏师傅就喜欢“皮”一下,一帮工人兄弟能操控自如的最顶级的浪漫。
被雷“劈”过,喝过最“高”水平的铁观音,有体贴的女儿,魏师傅知足。
吊钩孤悬,寂寞难以想象。
高空没有手机信号,一待一整天。空山不见人,但闻对讲机。
心理素质不好也不行。有次打雷,一只火球直接打到驾驶室窗上,
安全倒是没问题,但当时眼前一黑,啥也看不见,饶是经验丰富如魏师傅也“抖豁”胆寒,有年轻些的塔吊司机直接狂哭……
其实,创造改革“神迹”有太多坎坷艰辛,云海之上也凝结着他们的苦涩汗水。
魏师傅在微博晒过一张照片:
“我在上海最高的驾驶室喝铁观音。”
其实,这壶茶并不悠闲。
检索下日子就能发现,2014年2月3日,农历大年初四!
他俯视着足下的芸芸众生,想像着浓郁的年味儿,和自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茶不常有,这个小布偶则常带,它与钢筋铁骨形成了萌萌的反差。
魏师傅从女儿的玩具中挑中了它,带上云端,从1997年到2014年退休,一直放在驾驶室。
4年前,魏师傅退休,把它留在了驾驶室。
“这是我的吉祥物,希望幸运永远传递……”。
1994年拍摄的陆家嘴中心绿地原址。 来自浦东档案馆
魏师傅常将宝贝女儿挂在嘴边。女儿鼓励他用单反,帮着他开微博。他在陆家嘴建金融中心的高楼,而女儿在张江科学城工作,这一家的两代人,都和浦东开发开放难解难分。
为造南浦大桥动迁成了浦东人,魏师傅看着隧桥如梭的新浦东,不悔
陆家嘴轮渡站老照片,来自网络
很多老上海人都难忘1987年12月10日陆家嘴轮渡事件的创深痛巨。那天,陆家嘴轮渡因大雾封江滞留人员过多,当时很多企业实行打卡制度,迟到就要扣奖金。争分夺秒中,踩踏发生,造成重大安全事故。
1991年,南浦大桥建成通车,黄浦江上第一桥 资料图片
痛定思痛,飞跨黄浦江的过江大桥非建不可,1988年南浦大桥开工建设。
而住在浦西江边的魏师傅家被动迁到浦东南码头,在“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时代,这样的动迁并不令人愉悦。
但是,此后浦江之上,大桥隧道飞架穿梭。1991年、1993年、1995年、1997年……上海以平均每两年一座大桥的速度,相继建造了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奉浦大桥、徐浦大桥、卢浦大桥等等。现在,拥有20余座隧桥互通,浦东与浦西早已融为一体。浦东,从被嘲笑的“乡下人”,到上海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排头兵。魏师傅一说起这个,眼角眉梢都是盈盈笑意。
魏师傅所在建工机械公司正在修建中国馆,2008年
现在,每当经过上海中心、国金中心、金茂大厦这“三件套”,魏师傅会不由自主驻足抬头,回想在云端“钓”楼的日子,满足地感叹,“就像看自己长大的孩子”。
这话,真牛,也就魏师傅敢说哈!
他们勤勤恳恳建设,温情脉脉守望,撑起这个国家改革故事的桁架
不知不觉,孩子长大了。女儿大学毕业后,先下深圳又回浦东张江,在改革的前沿不断闯荡。
魏师傅看得“高”,她则走得远。
一个起钩,一个回转,是吊车的主要动作了。
历史勾人回味。
28年,浦东这条天际线,从无到有,不断刷新高度
众多的浦东最基层的建设者如魏师傅,却拥有最高的思想境界。
他们勤勤恳恳。
他们温情脉脉。
他们小心翼翼记录城市的变迁。
一草一木。
一砖一瓦。
撑起这个国家改革故事的桁架。
他们,是最草根的建设者,
更是云端上的改革守望者。
(图片除注明外,均为魏根生摄)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