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六盘山脚下龙王坝的路修到了村口,从山顶向下看,寺庙、梯田、窑洞宾馆等大好风光一览无余;古朴的农家大院、大红灯笼、石磨、碾子,原生态的物件随处可见;400多户农民守着家门致富,还有40多名80岁以上的老人成了原生态长寿村的“活名片”。
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吉强镇龙王坝村曾经是“真的穷”,不通水电,没有公路,甚至有几个组的村民饮水都很困难。如今,路修好后,龙王坝村就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依托本地自然景观资源,龙王坝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把农村当景区来打造,改造农户的房屋,将农房变成客房;利用村子的地理优势,让农民变导游;流转农民土地建大棚、搞旅游开发,把农产品变商品;结合黄土窑洞、农民耕地的原生态场景,发展特色旅游……
因地制宜脱贫攻坚的思路,让龙王坝从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全区摘帽脱贫的标杆村。龙王坝村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休闲度假,曾经默默无闻的小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2017年龙王坝村接待游客16万人次,收入达1600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脱贫销号前的2850元提高到9200元。
提起龙王坝村的“蝶变”,绕不开一个人——村主任焦建鹏。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2010年,焦建鹏大学毕业后,和几个年轻人一起流转了村里的1200亩荒山和林地,成立了林下产业专业合作社。
在合作社的带领下,农民放养生态鸡、种植油用牡丹(万寿菊),再用鸡粪发展大棚草莓,吸引了不少人来游玩。
有了好的基础条件,为了完善整个产业链条,焦建鹏决定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做大做强龙王坝村的旅游产业。
依托当地山、水等自然资源,龙王坝村建成千亩油用牡丹(万寿菊)基地,农家餐饮中心、文化小广场、窑洞宾馆、滑雪场、儿童游乐场、山毛桃生态观光园等,培育和发展了集观光、旅游、餐饮、民俗体验等为一体的乡村特色旅游项目,并发展了几十家农家乐为游客提供食宿。
村民李叔娥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她家里有6口人,4个孩子都在上学。以前她在外打工,做保洁员、服务员,每年只有两万元左右的收入,家里再种植一些杂粮、马铃薯,勉强度日。
村里开发旅游后,李叔娥和几户村民将农房改成客房,接待游客。“现在收入多了,又方便在家照顾孩子。”2017年,李叔娥家里还盖了新房子。
李叔娥算了笔账,她家的一间房可以住4人,每人住宿费30元,一间房一晚可收入120元,年收入就有近4万元。
“加快乡村旅游发展,要切好诊、把好脉、谋好策,让优势资源更优,变劣势资源为优势资源,盘活现有资源,让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焦建鹏说。
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让龙王坝“扬眉吐气”,贫困群众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龙王坝村总结出了“1234”的脱贫致富路:新建1栋休闲采摘日光温棚、种植两亩油用牡丹(万寿菊)、改造3间客房、贷款4万元。
村民户均建1栋休闲采摘日光温棚。农户拿自己的1亩土地作价3000元入股、政府补贴合作社建温室的两万元算作农户投入股份,合作社兜底6.7万元共同完成大棚建设,最后按投入资金分红。大棚建成对外按2500元/年的标准出租,这样,农户以前每年每亩30元都租不出去的山坡地一下子变成了每年有800元收入的“香饽饽地”。
村民户均种植两亩油用牡丹。油用牡丹是耐旱、抗寒、耐贫瘠的多年生木本药食两用作物,不仅有旅游观赏价值,还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与枸杞相比,油用牡丹不需要二次晾晒、容易保存。3年后产牡丹籽400斤,按照市场最低价20元/斤计算,之后每年创收可达8000元。
拓宽旅游接待,修建3间客房。龙王坝依托位于火石寨、震湖景区、将台堡红军胜利会师碑等旅游线路的优势,创新推出民宿扶贫模式,既为景区配套了住宿又增加了村民收入。合作社为村民个性化设计改造方案,政府出资补贴,村民动手建造,三方共同推动,将闲置的3间民房改造成客房,发展民宿客栈。
村民户均贷款4万元。合作社帮助村民向西吉县银行贷款4万元用于发展民宿旅游业。
龙王坝正从“山区落后村庄”变为“宜居宜游宜商的美丽乡村”。“不久的将来,龙王坝村会是一个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乡村,不仅是西吉的‘明星’村,还将是固原乃至宁夏的靓丽名片。”焦建鹏说。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