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一头代号为“F7C”的雄性小江豚在位于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顺利度过了“百日”。它是世界上第二头在人工环境下繁殖成功并存活超过100天的长江江豚,这也意味着我国人工环境中饲养繁殖江豚的技术不断成熟。
作为当前长江中生活的唯一的哺乳动物和食物链的顶端物种,长江江豚的种群维护,指示并反映着其繁衍栖息地——长江的生态状况。
王超群清楚地记得F7C出生那天的情景。作为工作人员,王超群具体负责F7C的母亲“福七”的孕期护理。6月1日,福七被发现进食明显减少、游动缓慢,且多有漂浮行为。工作人员立刻加强了对福七的观察。6月2日1时01分,工作人员确认福七开始分娩。6时25分,幼豚慢慢娩出,F7C出生。
小江豚度过百日,意味着它将开始逐渐成长为独立的个体
福七今年9岁,是水生所白(上既下鱼)豚馆里年龄最小的一头雌性江豚。2017年8月,科研人员确认,福七在人工饲养环境中自然受孕。
被发现怀孕后,福七的待遇立刻全面升级。科研人员为她准备了精挑细选的食物,并定期通过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状况。进入妊娠后期,科研人员对她的照顾更加无微不至,每天对她的摄食量变化、腹部胎儿体位等进行细致观察。
新生的小江豚体长约75厘米,体重在6.5公斤左右,是个健壮的“男宝宝”。王超群说:“小家伙刚来到这个世界,方向感还不强,像个小炮弹一样到处横冲直撞。在母亲的带领和保护下,小江豚很快适应了饲养池的环境,不再冲撞池壁了。”
小江豚前3个月的生长非常迅速,营养需求也越来越大,训练员通过增加饲喂餐数、调整活饵比例来保证江豚妈妈的营养。一个月后,小江豚的行为越来越丰富,开始有吐水、捕鱼、跳跃、追逐等多种行为。
“后来,训练员喂妈妈时,它也时常会主动向训练员要鱼吃,有时候还会抢妈妈的鱼吃。”王超群说,“现在,小江豚已经顺利度过了百天,进入混合营养期,行为上也开始表现得更为独立。”
小江豚出生后的存活要闯过好几道难关:出水第一口呼吸、母子关系的建立、吃到第一口母乳、从吃母乳到吃鱼的转换……这几个关键期,对于每只江豚来说持续时间不同。中科院水生所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副研究员郝玉江介绍,度过百天,意味着它将开始逐渐成长为独立的个体。
F7C是世界上第二头在人工环境下繁殖成功并存活超过百天的长江江豚。世界上第一头在人工环境下繁殖成功并存活超过百天的长江江豚“淘淘”今年已经13岁。13年来,另有5头江豚在人工环境下出生,其中最长的只存活了50天。因此,F7C顺利度过百天,意义非凡。
种群数量快速下降趋势得到初步缓解
长江江豚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快速衰减。1991年,长江江豚数量是2700多头。2006年,国际联合考察组经一个多月调查发现,长江江豚数量已不足1800头。
自1986年以来,中科院水生所等机构的科学家就提出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饲养繁殖研究相结合的长江豚类保护策略架构。中科院水生所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组长王丁说:“之后,我们以此为目标逐渐发展形成了种群生态学、生物声学、保护遗传学、生理生态学以及行为生态学等研究方向,为长江豚类的保护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据介绍,水生所白(上既下鱼)豚馆于1996年开始尝试长江江豚的人工饲养,并成功建立了我国唯一一个小型长江江豚人工饲养繁殖群体。通过多年饲养繁殖研究,科研人员积累了大量关于江豚的知识,为推动江豚野生自然种群保护、迁地保护种群建设和管理,以及开展受伤搁浅个体的救护释放都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除了成功在人工环境下繁殖出江豚,中科院水生所推动的天鹅洲故道江豚迁地保护工作也取得重要进展。据估算,目前该保护区江豚种群数量已达80头左右,迁地保护种群的江豚总数超过110头,为避免该物种的野外灭绝提供了一定保障。
去年11月,受原农业部委托,中科院水生所组织的2017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发现,长江江豚现有野外种群数量约1012头,种群数量快速下降趋势得到初步缓解,进一步佐证了推进长江大保护、保护豚类自然生境的初步成效。
人工繁殖技术还需深入研究和突破
作为当前长江中生活的唯一的哺乳动物和食物链的顶端物种,长江江豚的种群维护,指示并反映着其繁衍栖息地——长江的生态状况。
尽管目前江豚种群快速下降的趋势得到初步缓解,但要最终保住长江江豚的“微笑”,还需要更长时间和更多努力。
“我们所从1996年就开始人工饲养繁殖长江江豚,经过20多年的经验积累,应该说目前在人工饲养技术方面已取得全面突破,技术也很成熟了,但在人工繁殖技术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突破。”王丁说,人工养殖技术目前最大的难点是,小江豚出生后如何顺利建立亲密的母子关系。
“几乎所有小江豚都能成功降生,关键是出生后母子关系的建立这一阶段。比如,母豚应该能主动去带幼豚,和它产生密切关系;能正常哺乳,幼豚也能正常接受哺乳等。”王丁说,“这个阶段非常重要,决定幼豚今后能否生长成活,但目前在人工饲养环境下,顺利度过这个阶段还有困难。”
当然,王丁也表示,不可能指望通过人工饲养繁殖方式来拯救整个长江江豚物种,而是希望通过饲养研究对这个物种有更多了解和认识,以更好地指导野外保护工作。
“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就地保护,同时辅以迁地保护措施,保证这个物种不灭绝。此外,也要通过人工饲养条件下动物的研究,获取更多知识来帮助野外保护。”王丁说,“但最重要的,还是要保护好长江生态大环境,大环境恢复了,长江江豚的命运也自然会随之改变。”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