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国内综合 正文
首届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在长沙开幕 保护方言与推普并行
2018年09月20日 14:15:13 来源:央广网 记者 姜文婧

  央广网长沙9月20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昨天(19日)上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湖南省人民政府等联合主办的首届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在湖南长沙开幕。大会上,权威专家们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首届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于9月19日至20日在湖南长沙举行,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紧锣密鼓的主旨发言、平行论坛中,互相交流语言资源保护经验做法、多语社会的构建及语言政策等。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莉宁介绍,首届世界语保大会选择在中国举行,这也是我国有史以来举办的与语言资源保护有关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主题最为重要的一次会议,促成这次大会召开的根本原因是语言资源的衰亡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

  王莉宁指出,语言资源危机不仅是世界问题,也是中国问题。在田野调查的时候,他们经常看到村里待着的都是老年人和刚出生的幼儿,青壮年随着城镇化的步伐在大城市里打工,其下一代也可能在城市里学习更为通用的大语言、大语种。目前中国有超过130种语言,但是有大概68种语言使用人口不足1万。不管世界范围还是中国,有将近半数的语言趋于濒危。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全世界范围内有40%的语言处于濒危状态,平均每2个星期就有一种语言消失。

  2015年,中国政府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对全国所有语言资源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有组织性的调查和保存。首届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透露:该工程计划用时五年,全国超35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约1000个专家团队投入其中,已经完成总体规划的2/3,各项标志性成果正陆续推出,“中国经验”引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密切关注。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曹志耘说,尽管中国语保工程规模和投入空前,以方言大省湖南为例,2015年以来已设立99个方言调查点。但保护工作依然面临遗憾,有的语言只有十几个甚至几个人会讲,有的第一次去调查第二次就找不到同样的发音人,方言消亡的速度太快了。

  一方面是发音人的迅速老去,一方面是方言传承的后继无人。在全球各国都打响“方言保卫战”的同时,青少年群体被视为决定着语保工程未来的关键人群。在中国,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推广普通话是国家最重要的语言政策,近半个世纪过去之后,不少大城市的孩子只习惯于说普通话。这一现象在本次大会也被多位专家学者所关注,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在大会分论坛上提出,积极推普的同时亟需提高方言保护意识。造成方言逐渐消亡的原因一是经济的发展、人员的流动以及语言本身有趋同的张力;二是过去国家只规定教学语言用普通话,但不等于进了学校绝对不能说方言。

  湖南省语保工程首席专家鲍厚星认为,应该辩证看待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资源保护工作,推普工程与语保工程应并行不悖,不能抓一个丢一个。方言和普通话历史上是互相影响、渗透的,过去推广普通话不是要禁止方言、消灭方言,现在推动语保工程也不是不推广普通话了。

  曹志耘回应称,“多语分用”是目前世界各国逐渐达成共识的发展理念,要维护语言的多样性,让不同语言在不同情境、场合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对于普通话和方言,大家一直有误会,缺少“多语分用”的思想。其实普通话和方言的身份和作用是不一样的,不要让它处于对立的状况中,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曹志耘透露,要让年轻人成为语言资源保护的主力军,只有把年轻人对方言的语言自觉和保护意识激发出来,语保这项事业才算真正成功。这还需要进一步推动语保工程的社会化,让社会各界都参与进来,而不仅限于政府和学者。

  湖南媒体人汪涵作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推广大使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语言地图”项目推广大使,在本次大会上分享了自己在湖南发起方言保护“響應”计划,不同于官方从学术角度“保存”方言,汪涵更强调让年轻人“使用”方言,大会的茶歇时间,汪涵展示自己精通多地方言的“特长”,但与之闲聊的90后工作人员不好意思说方言。

  汪涵认为,年轻人参与语言资源保护,最好的方式是自豪地说出自己的家乡话,让年轻人保有讲家乡话的浓厚兴趣,这是最重要的。因为继续用,方言就会继续活着,活着总比“活化石”好。在工作之余、和家人之间要大胆地说家乡话,普通话会让你走得更远、更宽,但方言是不要让你忘记你是从哪里来的。

标签:首届;语言;保护 责任编辑:丁慧刚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