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垄垄瓜苗长势喜人,一片片辣椒青红相间,一株株火龙果树整齐排列……金秋时节,走进江西樟树市中洲乡荷陂村扶贫项目基地,只见村民们正在大棚里忙着施肥、浇水、采摘、装车,四处呈现出一派浓浓的丰收气息。
“以前守着两亩责任田,一年到头没多少收入。现在政府把扶贫项目建到了村门口,我们脱贫致富的底气更足了。”荷陂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付太毛说,自己由于身体原因干不了重活,外出打工难,只能靠吃低保度日。自从村里建起了扶贫项目基地,他常在基地打零工,一年下来也能赚个几千块。
荷陂村有村民2300余人,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水稻、花生和外出务工,村内有贫困户40余户,多半是因病、因残致贫,外出务工不现实。怎样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村支书付小洪说,必须在村里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家门口就业。去年,在上级部门扶持下,荷陂村争取到5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建起一个集瓜果蔬菜、花卉苗木、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于一体的扶贫基地。
产业要有能人带。荷陂村邀请能人付金平回乡,“他在外闯荡多年,一直从事果蔬种植,有头脑又懂技术,手头上还有销路,请他回来错不了。”付小洪说。从整地、购苗、搭棚到最后栽种,付金平全程把关,还手把手向贫困户传授剪枝、除草、打药等技能,果蔬成熟时节又忙着跑销路、拉订单。今年基地刚见效,贫困户就领到了第一笔分红,以后基地的收益会越来越多,贫困户的分红款也会跟着“水涨船高”。
“产业是脱贫的源头活水,这些年我们通过向上争取、多方筹措和引入民间资本,不断加大投入,引导村组根据实际,稳妥发展风险小、有保障的脱贫产业。”中洲乡党委书记宋安福说,全乡投入400余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创办了10个产业扶贫基地,吸纳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上千人,贫困户不仅有务工收入,还有产业分红收益,全乡235户贫困户脱了贫。
“产业选得准,扶贫路子才能走得稳。”宋安福表示,西塘村把平菇作为脱贫产业,不是拍脑袋定下来的。“村里的水土适合平菇种植,市场前景也不错,还得到宜春食用菌研究所的技术支持。”2016年,乡里筹措40万元资金,在西塘村建起了12个大棚,带动全村20户贫困户参与种植,年均增收3000多元。
政府投入撬动民间资本。目前,一名湖南客商打算在西塘村投资建厂,平菇年产量有望从10万袋扩大到50万袋。“有了大公司的进驻,今后老百姓种平菇不仅不愁销路,还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西塘村村干部说。
樟树市围绕“村村有扶贫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目标,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出台优惠措施,大力发展中药材、油茶、无公害蔬菜等产业扶贫项目,把基地建到贫困户的家门口,不断提升贫困户自我“造血”功能,有效带动了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目前,全市建立产业扶贫基地112个,6832户贫困户从中受益。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