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湖南株洲的“中国动力谷”,一群群“轨道人”忙碌在科研所、试验场、车间里。“老杨”是他们当中的“工作狂”。
“老杨”就是中国中车首席技术专家、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中车株机”)副总工程师杨颖。这位53岁的专家,30年来始终奋斗在轨道交通装备研发第一线。他如“弄潮儿”一般,走在新技术最前沿。
1988年,杨颖大学毕业进入中车株机,从事电力机车研发与制造。在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勤奋后,他迅速成长为电力机车领域的技术专家。
1999年,杨颖参加了我国第一代商用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和第一代交流传动动车组及“中华之星”高速列车的研制。两年后,“中华之星”创造了时速321.5公里的新纪录。
从直流到交流,从普速到高速,中国电力机车两大技术的时代飞跃,杨颖都是主要参与者、推动者。
在高速与重载领域跻身世界前列后,中国轨道交通装备未来之路怎么走?惟“绿色智能”者胜——杨颖喊出了引领业界潮流的口号。
2012年以来,他率领技术团队攻坚克难,推出了一批更节能、更环保、更智能的科研成果。
从电力机车到高速列车,再到地铁、轻轨、磁浮、动车。杨颖填补了多项国际国内相关领域空白,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3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
数十年的科研制造一线经历,让杨颖深刻体会到“工业强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早在2012年,杨颖就已经意识到复合材料是轨道交通车辆轻量化的一个主要方向,便牵头开展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司机室头罩、司机台、导流罩等系列产品的应用研究,并通过了防火、抗冲击、隔声、隔热等一系列试验验证。如今,碳纤维复合材料已在多种车型上实现了推广应用。
2016年至2017年,杨颖带领团队研制完成了中低速磁浮列车碳纤维复合材料悬浮架,掌握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多腔复杂承载结构的一体化制备技术,取得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轨道交通领域从次承载构件到主承载构件的突破。
着眼未来轨道交通,杨颖还创新引入了卫星定位系统,通过后者来实现车辆的防撞、车辆循迹、车辆自导向等功能。
随着技术与品质的提升,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进入了“走出去”的新阶段。1997年,中车株机代表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率先进军海外市场。作为负责市场支持的技术总牵头人,杨颖走遍五大洲约三十个国家和地区,飞行总里程超百万公里。
如今,中车株机正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下,走向更广阔的海外市场蓝海。
(据新华社长沙10月12日电)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