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走过场,难怪“迎检全靠台账”
漫画 王铎 绘
“不能一味要求基层填表格报材料,不能简单以留痕多少评判工作好坏,不能工作刚安排就督查检查、刚部署就进行考核,不搞花拳绣腿,不要繁文缛节,不做表面文章。”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点问题点到基层痛点上,出措施出到关键处,引来无数基层干部点赞。
安徽省安庆市干部王某说:“早就该治理了!有的工作刚部署就检查,查什么呢?工作才开展,哪有内容可看啊,还不就是看材料,听汇报?很多基层干部整天忙于做台账应付检查,哪有时间做实事?”
“每天加班加点做台账”
作为一种激励督促手段,必要的督查检查考核对落实重大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十分必要。然而,凡事过犹不及。
政策刚出台、工作刚部署就检查,甚至倒回去检查政策没出台、工作没部署之前的内容,诸如此类的荒唐案例,在媒体报道中屡见不鲜。而督查检查考核中存在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重留痕轻实绩等问题,既不利于集中精力抓落实,也助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损害党群干群关系,令基层干部应接不暇、不堪重负。
一些工作,不管实际是否需要“留痕”、内容是否适宜“留痕”、有没有条件“留痕”,都得建个台账,忙工作成了“忙台账”,这类现象最为基层干部诟病。很多地方基层干部普遍反映,不少工作的督查检查考核都需要查看台账,不仅使台账成为部门的“光荣册”,也使得“痕迹台账”成为给工作注水的“变形衣”。于是,“农村文化礼堂活动记录本”“站长工作手册”“道路养护手册”“道路巡查记录本”……各种各样的记录本、手册应运而生,以确保有督查检查考核时能拿得出台账。浙江省杭州市一社区干部说,他们社区今年上半年光台账就做了30多本,每本都是厚厚一沓。“我们社区5名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加班加点做台账。”
一些地方和部门制定的考核方案照搬照抄上级要求,既不考虑基层实际,又急于出成果、见成效,变相倒逼基层在台账材料中造假。云南省陆良县有基层干部反映,有的上级部门年底考核不深入基层检查,而是直接要求各单位上报材料,凭材料定优劣。很多被检查考核单位都是临时加班“补课”,导致考核结果与迎检材料挂钩、与工作成效脱钩,基层对此深恶痛绝。检查走过场,难怪有人说“迎检全靠台账”。
即便有了省时省力、省事省物的政务APP等新应用,也无法阻挡一些地方和部门督查检查考核的形式主义之风。有的地方同志反映,当地实行APP巡河机制以来,本来河段长只需要将相关巡河信息通过APP上传报告即可,但为了“面子上好看”“考核多加分”,依然重复制作纸质台账资料。为争取考核“高分”,少数基层单位在制作台账时一味求全求多。河南省泌阳县一名干部反映,为积累做台账的资料,有的干部下基层时光忙着照相留影、填写日志,用在真正工作上的心思有限,甚至“活儿不够,留痕凑”。
花拳绣腿空架子,表面文章表面鲜
花拳绣腿空架子,表面文章表面鲜。辽宁省委党校副教授钟宪章认为,基层台账里呈现的假、大、空、虚问题,一大根源正在于一些督查检查考核流于形式、失之空泛,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急功近利,动辄将落实责任推给基层却忽视自身落实。什么都要留痕、什么都要台账,一味要求基层填报表、报材料、定期报告,以至于出现了“督查检查考核的人比抓落实的人还多”的现象,引发“以督查检查考核代替落实”等问题。
归纳来看,督查检查考核走形式、务虚绩,危害不可谓不大——
劳民伤财。有的地方同志反映,应对各类督查检查考核的材料摞起来比人都高。调查发现,湖南省岳阳县一个村,今年前4个月就在扶贫费内列支打印资料费用达2万多元,这些费用多数用于制作台账。数不清的检查评比和迎来送往,不仅占用时间而且靡费公帑,其中暗含的浪费和腐败问题,不容小觑。
心神难稳。基层干部不是“在陪同检查”就是“在迎接检查的路上”,检查过后还存在挨批评、被问责的风险,如此这般哪还能安心干工作?“干得好不如汇报好,会工作不如会形式,会干事不如会留痕”,这样的反向激励一旦风起成势,岂不让因忙于干实事而顾不上搞总结、做台账的干部暗自伤心?
凌空蹈虚。层出不穷的督查检查考核,不仅助长了基层不务实效、不谋实绩的问题,本身也在助长形式主义之风。有干部反映,一些检查负责人中午11点才到乡镇,11点半就要回县城,下午还要去另一个乡镇督查。“10分钟在乡镇会议室看材料,10分钟在路上,10分钟在现场”,督查检查考核彻底沦为“走马观花”“到此一游”,还能起到什么实际功效?
督查检查考核浮在表面,有的基层单位和干部就以形式主义应对形式主义。一些地方制作推拉式展板,内容大同小异,针对不同部门略有侧重,哪个部门来检查,就推出对应的展板。有的地方为应对名目繁多的“材料式检查”,不惜在各乡镇设两名信息采集员,专门制作各种表格,把“表面文章”做到极致。“你有你的张良计,我有我的过墙梯”,检查者和被检查者互相“演戏”,彻底成了“闹剧”。
让督查检查考核“是其所是”
督查检查考核泛滥,台账太多压得基层透不过气,出路在哪儿?
钟宪章认为,《通知》出台得非常及时,一些具体的措施,既有极强的针对性,也有极强的操作性,为解决督查检查考核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指明了出路。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员领导干部应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充分认识督查检查考核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严重危害,认真贯彻落实《通知》的要求。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表示,首先要改变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充分尊重工作实际和客观规律,不能把政策执行本身视为工作目标、政策效果,使改革空转、程序空转、制度空摆,更不能只重视过程而忽视督查检查考核的实质意义。
《通知》专门提出,“改进督查检查考核办法,必要的记录、台账要看,但主要看工作实绩”。这意味着,要突出问题导向,既着重发现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又及时了解有关政策需要完善的地方;也要多到现场去,多看具体事,多听群众说,更多关注改革发展、政策落地情况和群众获得感满意度,还要创新督查检查考核方式,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优化第三方评估,提高督查检查考核的质量和效率。而这些,《通知》中也提出了明确要求。
对此,庄德水认为,要摒弃惰性思维,不能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台账和记录,而应关注政策实效和群众感受,让基层真正从繁琐的迎检工作中解脱出来,做到在“减负”的同时“提质”。“另外,领导干部要提高革新意识,创新督查检查考核的评价方式,特别是在检查有关制度措施是否完善时,不能仅仅关注那些成文成册的文本、制度,而应关注那些真正好的做法和措施。实际上,在现实工作中,一些好的措施和做法还没有成文,而成文的又不一定能得到落实。这些都应注意。”
“其实,无论是检查者还是被检查者,很多人都反映,虽然忙忙乎乎挺累,但是没有实效。要使督查检查考核工作起到实效,真正发挥激励鞭策作用,不应该停留在纸面上、台账里,而应该从尊重基层现实、尊重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出发,让督查检查考核‘是其所是’。”钟宪章认为,减少督查检查考核的频次、从以往重视台账转为在看必要台账的同时,主要看工作实绩,并不会降低督查检查考核的威力,而是会更有力推动其发挥效用。更重要的是,落实《通知》要求,也不能搞形式主义。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