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国内综合 正文
有家长不敢随便发言有家长溜须拍马 微信家长群沦为"人情江湖"?
2018年10月30日 08:40:42 来源:法制日报


  努力表现背后的“心虚”

  不可否认,当下的家长与老师离不开微信家长群,可家长群也成为双方爆发冲突的地方。

  近期以来,除了家长不批改作业被老师点名批评外,还有因为各类原因,比如让老师多照顾自家孩子、开宝马车接送孩子等,被老师点名、踢出群的家长也不在少数。

  建立微信家长群的初衷,不外乎是为了方便家长了解孩子的状况,降低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成本。然而,这种看似理想的状态似乎并不理想。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多家长群都变成“负担群”“攀比群”“马屁群”。

  “有人说,在微信盛行的中国,取消家长群的做法似乎并不现实,它终归在家长了解孩子动向、促进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方面带来了一定积极影响。然而,随着技术发展,诸如我们幼儿园使用的家园互动平台让很多微信家长群的问题迎刃而解。”张文说,她也曾反思过,为何当初听闻没有微信家长群时会焦虑、恐慌,甚至将互动平台的便捷视为“不合理”。

  “作为家长,在家长群里努力着甚至是绞尽脑汁,其实是因为心虚。即使在社会上有再光鲜的外表、再荣耀的头衔,在家长群里也都要放下身段,我们要表示的是——我能随叫随到。”张文自我反思后意识到,作为家长,她一直生怕自己不够“优秀”、不够“灵活”而没有被老师选上,从而“连累”了孩子。

  加入微信家长群一年多,让林辰感到,很多人都说孩子成长过程中总有一个敌人——“别人家的孩子”,而家长在为人父母的过程中也到处都是敌人——“别人家的家长”。所以,微信家长群里的各种明争暗斗才会如此风起云涌。

  “有人说微信家长群种种问题的背后是因为学校、教师、家长和孩子建立起的是一条功利的链条。而我们是否也要想想,我们做了什么?”张文说的很坦白,她最初没有关于微信家长群的焦虑,就是因为不相信学校按照教育规律教育、不相信孩子拥有独立成长的力量,“但有些时候,学校和老师是否也应反思,是否相信家长与他们真的‘同心同德’”。

  老师有时也无奈

  对于这样的问题,同样被微信家长群困扰的小学老师徐梅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

  “我的孩子下午就戳到了手,一直到放学时,老师才告诉我们。老师怎么那么不负责任。”徐梅在校外听课,突然在家长群里看到这样的指责。

  她马上去了解情况。事件很简单,一个孩子上体育课时戳了手指头,指甲有些破损,体育老师带他去擦了药,但没有及时联系家长。徐梅赶紧在群里发言平息怒气,然后给当事家长打电话说明情况并道歉。同时提醒其他老师,遇到类似这样的情况要赶快联系班主任,以便迅速通知家长。

  徐梅更怕遇到不愿沟通的家长,直接将孩子受伤的照片发到群里,或者公开孩子在学校遇到的情况,扩散恐慌和愤怒情绪,“搞得影响不好”。

  对于家长群,在幼儿园担任小班老师的李君则越来越谨慎。

  “一开始我会在群里发些孩子上课的照片,就是随手拍了发。”李君告诉记者,“但后来我发现自己做‘错’了”。

  “原本是觉得孩子上课的完成情况确实不错,但没想到发现照片中没有自己孩子的家长,就会在群里问自己孩子的情况。但课都已经上完了,就随手补拍一张,就换了一个场景,可能这时孩子就没在做手工,在玩玩具等。其他家长看到后就会跟着问,‘我的孩子现在在干嘛呢’。如果不回复,家长还会继续问。”李君说,“我现在‘不敢’随手发一个孩子的照片了。要发就大家做好手工后,发张集体照,一个人也不落下”。

  李君告诉记者,当时她还是刚入行的新老师,原以为发点上课照片可以让家长了解一下教学情况,“现在家长群都成了咨询群。有一次,晚上十一点多了,我还在群里回复家长的问题。一次两次倒没事,若每位家长都这样,我怕连写教案的时间都没有了”。

  根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中小学老师每周工作时间达到52.5小时,远超劳动法规定的每周40个小时。2014年之前,徐梅感觉自己还有时间看新闻、听音乐,“但这几年,坐下来就是拼命工作”。

  即使有再多的意见不统一,但有一句话是几乎每个受访的家长、老师都曾提到的——都是为了孩子。(记者赵丽 实习生李文静 制图/李晓军)

标签:家长;老师;微信;孩子;背后;幼儿园;恐慌;互动平台;焦虑;张文 责任编辑:吴盈秋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