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国内综合 正文
弘扬我国悠久灿烂的蚕桑文化 跨越发展的广西蚕桑产业
2018年11月13日 10:11:58 来源:农民日报

  原标题:跨越发展的广西蚕桑产业

  宜州区庆远镇万亩连片桑园。

  广西嘉联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织绸车间一角。

  广西蚕桑良种繁育试验示范基地。

  广西大力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

  桑枝食用菌产量位居全国第一。

  环江县蚕农卖茧。

  宜州市石别镇养蚕致富的新农村。

  蚕桑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其历史源远流长,至今已有6000多年。随着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经济文化交往,蚕桑产业沿着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逐渐走出国门,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为我国的政治外交和出口贸易作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广西抢抓机遇,科学谋划,创新推动,蚕桑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蚕茧生产和茧丝加工基地,为全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县域经济发展和扶贫攻坚作出了重大贡献。蚕桑产业是广西在全球占比最大的一项优势产业,创造了世界蚕业史上神奇的“广西现象”,广西蚕桑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新世纪以来,广西蚕桑产业一年一个台阶,一年一个飞跃。据统计,2017年全区桑园面积311.79万亩,占全国的25%,连续12年位居全国首位;蚕茧产量39.59万吨,占全国的50%,10年间增长约2.2倍,连续13年位居全国首位,远远超过了世界第二大蚕茧生产大国——印度。广西蚕桑生产已形成了桂西北、桂中、桂南三大优势产业带,主要分布在河池、南宁、来宾、柳州、百色、贵港,6个市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均占全区90%以上。宜州、忻城、环江、横县、宾阳、柳城、象州、鹿寨、上林9个县(区)荣获“全国蚕茧产量10强县”称号。河池市为全国最大的蚕桑生产市,宜州区为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县(区),连续13年保持全国第一桑蚕生产基地县(区),被授予“中国蚕桑之乡”称号。横县云表镇为全国最大的蚕桑生产镇(乡)。2018年全区蚕桑生产继续保持稳步发展趋势,截至9月底,全区桑园面积约322万亩,蚕茧产量约28.5万吨。

  茧丝加工蓬勃发展

  近年来,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广西成功引进了不少区外知名的茧丝加工企业投资建厂。2017年全区有鲜茧收购站(点)近900家,规模以上丝绸企业98家,自动缫丝机40.16万绪,丝织机320台,桑蚕丝产量达50025吨,超过全国总产的35%,连续8年位居全国首位。广西桂合集团有限公司为全球最大的缫丝加工企业,拥有自动缫丝机104组,生丝产量近2000吨,产值近10亿元。同时,广西也逐步向蚕丝被、捻线、绢纺、织绸、家纺等茧丝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方向拓展。在缫丝加工设施设备改进的同时,加工工艺也不断改进,全区缫丝企业产品质量得到大幅提升,产品结构、层次不断优化完善,发展势头良好,涌现出了如桂合、美兰赛斯、思福祥、南方丝巢、八桂蚕坊等一批茧丝绸知名品牌,产品主要销往香港地区和印度、巴基斯坦、日本、美国等国家。

  良繁体系健全完善

  蚕业发展,良种先行。广西通过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提升桑、蚕良种繁育能力,满足了蚕桑产业大发展对桑种、桑苗和蚕种的需求。2007年,自治区蚕种质量检验检疫站成立,全区蚕种实行统一检验检疫,确保了蚕种安全生产。重点推进广西蚕桑良种繁育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配套完善一流基础设施,全面开展桑蚕优良品种的原原母种、原原种和原种三级繁育,2017年原种年生产能力达20万张以上。重点扶持打造区域性桑蚕一代杂交种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生产设备,创建高标准原蚕基地,建立家蚕微粒子病综合防控试验示范点,全区桑蚕一代杂交种年生产能力达到600万张以上。建立了高标准桑树种子繁育基地,年生产优良杂交桑新品种种子10吨,可满足每年扩大种植20万亩以上桑园的需求。尤其是2016年颁布出台了《广西蚕种管理条例》,加大了市场监管力度,保障了广西蚕种市场秩序和广大蚕农的用种安全,促进了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科技创新硕果累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广西依托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广西院士工作站、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等科技平台,开展科技联合攻关,先后育成桑树优良品种7个,“桂桑优”“桑特优”两大系列桑树品种占全区桑园面积85%以上;育成家蚕优良品种17对,“两广二号”“桂蚕2号”“桂蚕N2”等3个家蚕品种的饲养量占全区蚕种饲养总量的98%以上。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古巴时作为国礼赠送给古巴革命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的农作物优良品种中就有广西自主选育的“桂桑优12”“桂桑优62”桑树种子,在古巴长势良好。同时,广西将优良蚕桑品种、桑树密植丰产栽培、节本高效小蚕共育、省力高效大蚕地面育和优质高效方格蔟自动上蔟等技术,以及桑园耕作剪伐机具、大蚕轨道式喂叶车、自动采茧机等相匹配机械用具等,创新性地集成了一套适合南亚热带地区的先进实用种养技术体系,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提升了劳动效率。通过良种、良法、良具的大力推广普及,推动了广西蚕桑生产步入快车道,使广西种桑养蚕技术处于全国先进水平。“十一五”以来,自治区农业厅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承担的国家和地方科技重大项目达90多项,获省部级重大科技成果奖1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西科技特别贡献奖1项,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

  资源应用多元发展

  按照自治区领导关于“立桑为业”的批示精神,广西加快推进桑的食药用、饲料用、生态用等新功能、新业态、全产业开发,促进产业优化升级。2017年广西桑枝食用菌产量约15万吨,产值约10亿元,为全国最大生产基地;果桑种植面积超过3万亩,平均亩产值超万元。广西五和博澳药业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利用桑枝提取生物碱的大健康产业项目落地河池市宜州区,已投入试运营。同时,利用桑饲料或桑微贮饲料饲养牛、羊、鸡、鱼等取得了初步成功。桑树用于石漠化治理、矿区尾矿复垦及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等生态功能的开发也初见成效,为美丽广西、生态广西建设添砖加瓦。此外,桑果酒、桑果汁、桑叶茶、桑果叶系列产品的成功研制,初步形成了蚕桑资源多级利用的新型产业链,有效推动了广西蚕桑产业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提升了产业综合效益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产业效益十分显著

  2017年,广西蚕桑生产覆盖73个县(市)、593个乡镇、5054个村、88.04万农户,涉及从业人员约380万人,蚕农售茧收入195.38亿元,同比增长28.99%,连续8年超百亿元。养蚕户均收入2.22万元,人均5548元。茧丝工业实现产值250亿元,支撑了广西纺织工业总产值的48%;蚕桑资源开发利用产值超30亿元;一二三产融合协调发展,总产值近500亿元。仅河池市宜州区蚕桑全产业链产值就达到62.6亿元,致富了一方农民,涌现出一批蚕桑新村和种养大户,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2018年全区第一批春茧收购价格为每公斤65-70元,创历史新高,上半年平均收购价每公斤49.86元,售茧产值102.5亿元,首次半年超100亿元。

  脱贫攻坚大显身手

  蚕桑产业因具有“短平快”的优势,近年来成为广西大石山区、贫困地区扶贫脱贫的首选产业。据统计,全区54个贫困县有46个县发展种桑养蚕,其中有35个为石漠化贫困县,桑园面积超过2万亩的有忻城、环江、上林、凌云、平果、靖西等23个县,有15个县把蚕桑产业作为扶贫“5+2”产业来抓。2017年,贫困县桑园面积159万亩,约占全区50%;蚕茧产量15.5万吨,约占全区40%;蚕农售茧收入约76亿元,养蚕贫困户人均收入3860元。2018年上半年,全区贫困县桑园面积169.31万亩,占全区51.51%;蚕茧产量9.73万吨,占全区42.01%;蚕农售茧收入47.62亿元,同比去年增约10%。在广大蚕区流传着“养蚕月月有收入,好比干部领工资”“家有三亩桑,致富奔小康”的说法。“一年养蚕摘穷帽,两年脱贫拔穷根,三年致富奔小康”,许多贫困农户通过发展种桑养蚕纷纷实现了脱贫致富。

  展望未来,广西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稳量、提质、增效”为核心,以“品种、品质、品牌”建设为重点,以打造蚕桑强省为目标,一手抓好传统桑蚕茧丝绸产业纵向延伸,一手以“立桑为业”为突破口抓好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应用的横向拓展,推动广西蚕桑产业走规模高效、生态多元、健康持续发展之路,努力实现蚕桑产业的生产规模化、布局区域化、品种多样化、技术省力化、产业多元化、市场全球化,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拓展转型,进一步提升产业整体效益、综合竞争力和国内外影响力,进而弘扬我国悠久灿烂的蚕桑文化,让蚕桑产业在“一带一路”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再放异彩、再谱新篇。

  (乐波灵 虞崇江 冯奔 图片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提供)

标签:广西;桑蚕 责任编辑:沈正玺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