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国内综合 正文
中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4亿人 流动人口市民化要“留人留心”
人口流动优化了劳动力资源配置,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人力和人才保障
2018年12月04日 09:50:31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 吴佳佳

  解决“半城镇化”问题的根本路径是要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逐渐消除附加在城乡户口上的公共服务差别,减少户籍制度对人口流动的限制

  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从1982年的657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2.44亿人。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从0.53万亿元增加到82.71万亿元。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序,也由1978年的第32位,跃升到2017年的第2位。“一些学者研究发现,人口流动对改革开放40年高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0%—30%。流动人口聚集度最高的珠三角地区,成为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培安在日前举行的第三届“流动人口健康与发展论坛”上说。

  “人口流动优化了劳动力资源配置,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人力和人才保障;促进了我国社会结构转型,提升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水平。”王培安认为,正是因为改革开放与流动人口之间的“互利共生”,形成了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推动了我国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自身却面临诸多困难。王培安介绍,由于受到户籍制度及附着在其上的福利保障制度、土地制度的影响,以及自身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因素的制约,使得进入城市的流动人口依然无法与户籍人口享受同等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呈现出一种“半城镇化”状态——就业在城市,户籍在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家属在农村;收入在城市,积累在农村;生活在城市,根基在农村。同时,流动人口在劳动权益保护、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路径是要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王培安表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减少社会融合的制度障碍,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实现流动人口市民化。此外,应加大户籍制度改革措施落实力度,逐渐消除附加在城乡户口上的公共服务差别,减少户籍制度对人口流动的限制。要坚持资源分类、有序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因地制宜制订具体办法;统筹推进土地、财政、教育、就业以及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的配套政策,加快完善公平稳定的公共服务,满足流动人口的需求,提高社会融合能力。

  王培安预测,未来十年左右,我国流动人口总规模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因此,需要建立更加多元精细和富有弹性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政策体系,做好流动人口职业健康管理,防止因病致贫返贫。同时,构建完善的流动人口家庭福利政策体系,重点为流动人口家庭提供生育支持、婴幼儿照护、青少年发展和老年人赡养等服务。

  暨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宏表示,要推进流动人口高质量发展,重视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提升与积累,提升流动人口就业稳定性与就业质量,加快流动人口家庭融入城市的步伐,还要考虑流动人口在城镇的居住成本问题,多管齐下降低居住成本,提高居住质量。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中心主任肖子华介绍,国家卫健委目前已组织开展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评估研究,建立了全国流动人口数据分析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等。下一步,将动员社会力量为流动人口提供多元化服务,实施流动人口健康促进项目,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的国内外合作与交流,以实际行动促进流动人口健康发展与社会融合。


标签:流动人口;人才;人力资源 责任编辑:沈正玺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