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国内综合 正文
遇到一根“很忙”的灯柱……香港“求智”,起而行之
2018年12月31日 10:32:17 来源: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张彧

  浙江在线12月3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张彧)离开香港前的最后一天,我拦了一辆的士去中环。开车的师傅叫廖锦升,典型的港人,很健谈。短短不过10分钟的路程,我已经知道了他有两个儿子,小儿子正在深圳一家科研机构做技术支持。

  临到下车,突然被尴尬击中——我钱包中的港币已经用完了。

  廖师傅笑了笑,递过来自己的手机,上面已经打开了支付宝的收款码。“我知道,你们习惯用这个。现在香港很多人也不刷卡了。你看,我是的士司机里最早申请支付宝账号的。”

  廖师傅说,现在很多人约车时都会问能不能刷支付宝或者微信。因为先跨了这一步,他的生意总能比同行好上一些。

  透过廖师傅的这个“显微镜”,我们读到的是香港在发展战略上的改变——支付方式的变革,正是香港“智慧城市”蓝图中的重要一环。

  在内地媒体赴港采访的7天里,出现频次最高的两个词是:“一带一路”与智慧城市。冲在浪尖上的香港缘何“求智”?我试图用一些具体而微的细节,来展现这一大时代的变动,寻找香港变化的内因。

  在“看不到”的地方做文章

  开了一辈子车的廖锦升,对这个世界的变化感知源于他的儿子:“我的小儿子原本读的是金融,后来转科读了网络工程。他说接下来的香港是科技的世界。”

  推动科技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最主要的改变,是整个氛围不同了。以前港人对科创的感受不会那么敏锐,但现在就连普通市民谈到科创,都会比较来劲一点。”香港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曾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香港可以投入大湾区变成一个国际科创中心。”

  香港的决心有多大?香港特区在短短两年已投入780亿港元,致力发展创科。

  香港特区政府于去年12月发布了《香港智慧城市蓝图》,范畴包括智慧出行、智慧生活、智慧环境、智慧巿民、智慧政府和智慧经济。

  在创新及科技基金上,截至2018年8月底,已批出8209个项目,涉及基金拨款146亿港元。获得拨款最多的研发项目中,资讯科技相关的项目独占鳌头,拿下了36%。

  ……

  如今,香港的发展思路也正在发生改变,他们希望能在看不到的地方做文章。

  我在香港街头曾刻意去体验过不同门店内的支付方式,发现香港的公共交通,包括巴士、地铁等四通八达,但是目前只有部分的士可以电话或者APP订车。而在移动支付上,目前支付宝、微信支付已经进入香港市场进行推广,但是距离“一部手机走天下”的广泛应用尚有距离。

  香港投资推广署助理署长邓智良觉得,在应用科技方面,香港在过去其实是有所落后的,比如支付方面,“我们希望把香港真正打造成为‘智慧城市’,考虑把更多的金融科技引进来。”

  香港创新及科技局副局长钟伟强博士用六个字来形容香港未来的“智慧生活”:数码个人身份。他说,香港希望未来两年,能为每一个市民免费提供数码个人身份,让市民能以单一的数码身份和认证进行政府和商业的网上交易。

  寻找创科高地的战略纵深

  邓金耀正对着电脑上的一份人事档案思考,该怎么说动这位被客户打了重点星标的人工智能专家。

  这位在国际知名猎头公司已翻腾了10年的“猎手”说:“以前在香港我们接到最多的单子,是想要金融人才。最近这两年,最火的是科技类人才,尤其是人工智能方面的专家越来越吃香。香港在人才引进方面,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在这次赴港之旅中,记者感受到了香港对创科人才的极度渴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他们需要更多“坐而论道”的人才土壤。

  全港最具规模的数码创新社区数码港,是一个巨大“孵化器”。创业家主管苏雅丽站在一面满是LOGO的宣传墙前,神态看上去很自豪:“我们这里有共享空间,我们最希望的是全球的科技人才可以来香港看一下,这里是否适合作为他们的起步点。我们提供‘一条龙’的创业支持服务。”

  一方面是请进来留下来,另一方面受限于地理条件的香港,亦在寻找创科高地的战略纵深。而粤港澳大湾区为香港提供了第二种答案。

  1997年,深圳和香港合作治理深圳河,将弯曲的河床拉直,然后用泥沙填平,“造出”了一块面积约100万平方米的河套地区。2017年1月3日,两地正式签署了《关于港深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定下了该区块港深科技创新合作区的未来身份。

  科创,将成为深港合作对接的切入点。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副局长陈帅夫认为,香港配合大湾区建设,有三个重点工作,其中一个就是建设国际创新中心。“今年11月,我们和中科院签订了协议,将在科学园设立医疗科技、人工智能的科研平台。而河套地区上的港深创新科技园,会将两地的专长放在一起。”

  一根“我很忙”的灯柱

  自2002年起营运,孵化着700多家科技企业的科技园,正是香港的智慧城市发展愿景的现实投射。

  科技园里有一根灯柱很红,无论是在《香港智慧城市蓝图》里,还是在香港政要的访谈中,都被反复提及。

  这根灯柱从外表上看平淡无奇,可实际上却内有玄机,照明灯下方的摄像头可以作保安用途或监控车辆,检测区域内的车流、人流数据,提供大数据的收集和计算功能。

  路灯杆上的感应器则负责收集环境数据,如天气资讯、噪音、空气污染数据等。将这些数据显示在灯杆侧挂的电子屏幕上,区域内的温度、湿度、风速、风向、PM2.5等信息都将一目了然。

  同时,每一根灯柱都有5GWifi功能,背后会连通一个大数据平台。未来新区都计划能标配这些智慧灯柱。收集来的数据可以供不同的政府部门共同使用。

  香港科学园首席市务总监张明华把科技园形容成一个迷你版的香港,一个“生活实验室”。“政府在智慧园区‘先行先试’,就像在一块试验田里,无人驾驶、无现金支付、无人商店、机器人速递……甚至5G信号都在实验。”

  一堆“很聪明”的摄像头

  科技园里的王牌企业——商汤科技,用一堆摄像头能做的事情,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巨大的监控屏上,正显示着某个路口的通行情况。但不同于普通摄像头的画面,这画面中的每辆车每个人,都在实时显示着不同的属性标签,比如性别、衣着、开着什么车、有什么明显特征等等。

  为我们讲解的商汤科技香港公司总经理尚海龙用双手指点着屏幕,侃侃而谈:“以前城市管网摄像头拍到的画面,其实大部分是没有效用的。城市的信息其实都需要标签,一张图里有70多个属性可以记录,比如这人是男是女、上身穿什么衣服、拎着什么东西;再比如这辆车车牌。这些数据实时记录后,你就可以通过不同的数据库找到相关内容。”

  目前商汤科技的这个视频分析系统上线后,已在深圳、上海等城市运用——在深圳帮忙找回了因老年痴呆症走失的老人,15个小时找到被拐卖到了异地的儿童。

  通过摄像头,甚至可以避免小区域内的踩踏事件。“AI视觉可以辨别出人数、动静态人群、危险防护范围,甚至可以锁定一些特异的行为。”尚海龙觉得,城市的公共管理可以交由人工智能来做一些准确的解答。借由这些平台,一个城市的摄像头不再是信息孤岛。

  港珠澳大桥开通、沪港高铁通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就像一条橡皮筋,一路向南,把沪、浙、赣、湘、粤、港等地越来越紧密地绑在一起。近的,未必是时空,而是心理上的距离。

  合作与输出,亦是未来香港“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

  “杭州当然是很重要的,它是中国电子商务之都,有很多新兴的互联网科技企业在这里成长。我们希望能够有进一步的合作。”邓智良在介绍时,以杭州为例,不断释放着香港对内地合作的积极信号。

标签:香港;灯柱;摄像头;智慧 责任编辑:洪慧敏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