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这个词是不是有点遥远?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在民营企业,特别是时下的互联网企业,人们对职称似乎并不感冒。
但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刚刚发布的一份文件,却让职称这个词在网上一下子“热”了起来。
这份名单显示,李书福、鲁伟鼎、王挺革等20人具有正高级经济师职务任职资格,这是浙江省历史上首批“正高级经济师”。
身价数百、上千亿元的民营企业家,世界500强企业的掌门人,收入不菲的职业经理人,他们去“评”了个职称,这事儿有点意思。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始于1986年
先来普及一下,职称的概念。职称其实是个通俗的说法,更准确的名字应该叫做“专业技术职务”,我国从1986年起就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了。
目前设置的专业技术职务共29个系列,各系列一般分高、中、初三级,有些系列的高、初级又分为两档。
评上了职称,按照等级,会有不同的叫法,比如说工程技术人员,有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之分;大学老师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几个层次。
虽然一些“新新人类”对职称看似并不感冒,但在医院、学校、出版社、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职称还是非常重要的。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大家去医院看病,都会看到一张医生出诊表,每个医生的名字后边都会标注一个“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者“主治医师”等等,这其实就是医生的职称,主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分别是正高和副高职称,挂他们的号那就是专家号了。其他医生的则只能算是普通号。
职称等级不同带来的待遇差异是显而易见的,看病时先是挂号费这一项就差了不少。患者并不了解每个医生的情况,于是,职称变成了患者选择医生的第一标准。
正高经济师大多是行业领军人物
经济师也是职称序列的一种。这次,浙江评出的正高级经济师,是职称改革的一个动作。此前,经济师职称系列最高等级都是高级经济师。
公开报道显示,去年以来,国内许多省份纷纷启动或评出首批正高级经济师。
2018年6月,江西省评审通过了张宏业等6名首批正高级经济师;7月,北京人社局发布消息,北京评出首批77名正高级经济师和正高级会计师;9月,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四川省人社厅联合下发通知,试行开展经济系列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工作……
各地的正高级经济师,来自城市建设、汽车制造、电子信息、银行保险、金融投资、旅游运输、网络科技、电子商务等行业领域,一个共同点是,都是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或者所在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
比如,北京东物流的CEO王振辉,推出了“青流计划”、“京准达”、“京尊达”、“无人仓”等物流服务新模式,打造了京东"亚洲一号"智慧物流中心,为整个物流行业带来颠覆变革,树立了京东公司在全国物流行业的领军地位。职称评审中,王振辉被破格评为正高级经济师。
浙江的正高经济师名单更是如此。除了万向集团鲁伟鼎、广厦控股楼明、海亮集团冯海良等知名民营企业家,还有物产中大集团王挺革、浙江能源集团童亚辉、浙江省农村信用联社金丽丽等国有企业家。
此外,还有不少职业经理人、高级企业管理人才入围。如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余涌、杭州锦江集团总经理张建阳等。
提振企业家信心和职业自豪感
10多年前,《中华工商时报》曾经报道,福建省工商联开展为非公企业人员评定职称一事。文章说,”许多民营企业家纷纷找到省工商联。曾经静寂的福建省各级工商联组织一时显得格外忙碌。”
文中提到一位企业家说,“现在的很多合作伙伴只认职称不认注册资金,没有职称,对方就不信任你,一些生意就谈不成。有时,公司为此就要损失几百万的生意。”为此,一些民营企业不得不一年花几十万去借职称、租职称。
为了取得合作伙伴的信任,“借职称、租职称”,这当然是老黄历了,却也反映出民营企业生存发展之不易。
上世纪80年代,民营经济刚起步的时候,职称确实很重要。涌金君翻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浙江日报》发现,许多文章里写到民营企业家,其头衔只要有职称的肯定会写上,有的甚至先是高级经济师,接下来才是某厂厂长。
“这相当于一个官方认可的身份,也是被社会认可的一个身份,在那个年代是非常有含金量的。”一位研究浙江经济的专家告诉涌金君,那个年代,名片上要是写着“高级经济师”,别人一定会高看一眼。
时过境迁。现在,党和政府给了民营企业家们很多、分量很重的荣誉,民营企业家的地位史无前例地高,自然不需要通过职称来证明什么。所以,现在也就很少看到,企业家们会刻意强调自己的职称。
为什么要给企业家评职称?浙江省人力社保厅方面的解释是,正高级职称评聘根本目标是为了培养和造就“行业大家”,突破人才成长的“天花板”。比如正高级经济师,就是要激励经济战线的专业技术人员不断进取,培养和造就经济管理领域的“大家”。这一层意思不言而喻。有专家评论称,能成为正高级经济师的企业家,都相当于教授。这是对企业家信心和职业自豪感的一次重大提振,对于营造更为良好的社会氛围和企业家发展的环境也是大有裨益的。
一位不愿具名的专业人士则告诉涌金君,“正高级经济师的门槛和其他的正高比较,似乎过高了一些——能够在近两年销售100亿元以上企业连续任职5年以上的董事长和总经理。”
他建议,经济师这一职称系列,从初级到高级,应该具有逻辑一致的标准。“如果按现在正高级经济师的标准,那么以后至少是副高级经济师,似乎也需要相应的企业负责人或管理人员的经历和业绩。”
职称评审也要让民企“感兴趣”
据报道,作为浙江省首次正高级经济师评审,各地市参评人选由地市负责推荐,省级大型国有企业由省国资委推荐。也就是说,企业家评职称,并非企业自己报名,而是自上而下的。
职称评定的一个尴尬现实是,如今,在很多外企或民企,都是更加注重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激励政策也是跟他们的工作业绩挂钩,至于职称、等级之类观念,在这类企业当中似乎非常淡薄。
浙江日报早先报道说,截至2017年底,浙江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已达530多万人。这其中,民营企业职工很少。不仅是在浙江,民营企业对评职称“没兴趣”是一个普遍现象。
究其原因,除了上面提到的,民营企业科技人员获得职称的效用低于国有企事业单位,另一大原因是,职称跟实际工作脱节。也就是说,有的领域里面,你即便取得高级职称,市场并不认可,所谓的人才评价与市场需求呈现“两张皮”。
先来说第一点,职称跟工资奖金不挂钩,员工本人、所在企业是不是就没必要评职称了?这里面有一个认识的问题。评职称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使用人才、考核人才。对企业发展而言,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有人对汽车行业油漆工进行分析时发现,一个技能低下的工人,仅在使用喷枪一项上,一年就会浪费近10万元的油漆。因此,从投资意义上说,员工队伍素质提升不是增加成本,相反可以实现增收和节支双重回报。
至于第二点,随着职称改革的推进,在浙江,职称评审更加贴近企业用人需求与行业发展需要,已是大势所趋。其中,特种设备、信息技术、机电工程等专业领域,由大企业和行业协会或其他社会组织为主体承接职称评审,已经喝到了改革的“头口水”。
还有好消息,浙江将继续推行工程领域社会化评价改革试点工作,由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牵头,行业龙头企业参与,组织开展业内职称评审工作,条件标准成熟一个,授权一个,实现直接评审工作中“政府退,市场进”。
所以说,对于职称,浙江民营企业家是时候要重视起来了!有报道称,福建、贵州等省人社部门和工商联联合开展民营企业职称评审工作,成效显著,有力地促进了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后劲。作为民营经济强省的浙江,是不是也可以借鉴一下呢?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