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份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3.23万亿元,创单月历史新高;同时,社会融资规模新增较多,增速明显回升。1月份贷款增量缘何能创下历史新高?又是哪些因素支撑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回升?
数据显示,1月份,人民币贷款余额139.53万亿元,同比增长13.4%,比上年同期高0.2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23万亿元,同比多增3284亿元。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认为,总体看,1月份贷款同比多增,主要是由于宏观调控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货币政策传导出现边际改善和一些季节性因素的影响。
孙国峰介绍,2018年尤其是四季度以来,人民银行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一方面,推动银行发行永续债,改善资本对银行信贷投放的约束;另一方面,运用定向降准、中期借贷便利等措施,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小微、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此外,监管部门还研究推动利率逐步“两轨合一轨”,疏通央行政策利率向信贷利率的传导,缓解利率约束。
“银行普遍有‘早投放,早收益’的经营传统。考虑到春节因素,应把1、2月份甚至一季度的数据统筹考察,不宜对单月数据过度关注。”孙国峰介绍,从历史规律看,1月份往往是全年贷款投放最多的月份,今年1月新增贷款情况与去年同期情况类似,与实体经济的需求相匹配,属于合理水平,不是“大水漫灌”。
在贷款增长强有力的支撑下,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出现了明显回升。数据显示,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4.6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56万亿元;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05.08万亿元,同比增长10.4%。
专家认为,在1月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中,投向企业的贷款占比明显增加,表明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正逐渐增强。与此同时,票据市场的繁荣也是社融反弹的有效支撑。
数据显示,1月票据融资余额6.3万亿元,同比增速达60.6%。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邹澜介绍,在票据融资利率下行的背景下,企业票据融资的意愿增强。目前,使用票据融资的企业中,中小微企业占比超过六成。
“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结构出现新特征:委托贷款降幅缩小,信托贷款由负转正。”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介绍,1月份委托贷款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少减1511亿元和10亿元,下降势头明显放缓;1月份信托贷款增加345亿元,结束了此前长达10个月的负增长。
数据显示,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86.59万亿元,同比增长8.4%,增速比上月末高0.3个百分点。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M2增速回升是前期货币政策效果的集中体现,在预期之中。年初降准以及公开市场应对春节现金需求的投放,均为1月市场流动性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环境。同时,1月份银行加大资金运用,表内信贷、债券投资和股权及其他投资增加较多,也推动M2增速提升。
“以《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出台为标志,针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定向滴灌措施正在加码,预计短期内M2及社融规模增速还将延续小幅反弹势头。”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说。
总的来看,随着去年及年初多次运用降准、再贷款和再贴现等政策工具,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充裕,金融数据迎来“开门红”。考虑到今年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应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保持金融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同时,进一步疏通政策利率向市场利率的传导,有效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